患者突发心梗被成功救治后以为“毛病彻底治好了”,既不按时随访,也不服药,若干年后再次因胸闷胸痛频发急诊求医。哪料想,心脏冠状动脉的三支主要血管较之前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狭窄,患者生命危在旦夕……类似的病例在各大医院愈加常见,必须引起冠心病患者的高度重视。
降“坏胆固醇” 降低心梗风险
心脏冠状动脉血管里的斑块好比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并形成血栓就可能堵塞血管,导致心梗的发生。如果救治不及时,有可能死亡。
“没有胆固醇,就没有斑块”。“坏胆固醇”(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斑块形成的必需条件,为斑块的形成提供原料,危害很大。但高胆固醇血症大多没有症状,因此也容易被忽视或不愿意治疗。陈桢玥教授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水平的测定,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或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该定期检测,并向专科医师咨询是否达标或在合适范围内。他汀类药物的降胆固醇治疗对于心梗患者尤为重要,因为把LDL-C降下来就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心梗的发生率也会大幅降低。
急性心梗患者经救治后病情稳定出院,此时大部分患者闭塞的血管已经打通,但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仍然存在,如果不进行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心梗再发的风险很高。而心梗患者出院后不随访、自行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患者最先、最常停用的正是这些降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主要还是由于患者对疾病的病理基础不了解,对为何要用药以及停药后的危害认识不足所致。陈桢玥教授提醒,已经发生了心梗或明确冠心病以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如果没有禁忌症,都应进行降胆固醇、抗血小板聚集等标准化药物治疗。医嘱交代的什么时候吃药、吃多少都是基于药物的特性和原理的,患者应该每天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规范服药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提高药物的有效性,有时还可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很多患者认为,他汀类药物需要长期或终身服用,对安全性存在顾虑而停药,殊不知这停药背后是病变进展和发生急性心梗的风险。他汀类药物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总体而言是安全的。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他汀和随访,可以做到安全达标,它所带来的益处远大于不良反应,无需过分担心。患者不能因为一个发生概率不高的问题,就对眼前已经发生的问题采取“不管理、不干预”的态度,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相信绝大部分患者能够理解。
出院后疾病自我管理
陈桢玥教授提醒心梗患者,出院当天应仔细阅读出院小结,特别是出院医嘱。出院后两周左右首次门诊随访,及时与医生交流出院后的情况、听取医生的建议,并做必要的复查,如血生化检查、心电图等;根据情况,医生会给出下一次的随访时间和可能进行的相关检查。一般出院后初次随访和复查结果良好,可在2-3个月后随访;如果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品类,则仍然需要1个月后再次随访。待各方面情况稳定后,可调整为每3个月一次门诊随访。
千万别小看门诊随访,它是患者出院后自我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一种监督和保护机制。随访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了解症状和体征,测定心率、血压,同时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和用药进行指导和监督,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陈桢玥教授鼓励大家做个“会看病”的患者,主动开展疾病自我管理。建议大家在季节转换的时候,向医生咨询药物的调整方案。如果患者出院后自觉症状加重,比如胸痛出现的频率增加、发作时间延长等,千万不要拖延,要尽快就诊。 潘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