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用独脚戏反映4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
用独脚戏反映4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
用独脚戏反映4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独脚戏反映4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
《石库门的笑声》要戳中侬“笑点”
朱渊
  在这个连买大饼油条粢饭豆浆都用“支付宝”的年代,上海非遗的“土特产”独脚戏又将以怎样的姿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由编剧梁定东撰稿,毛猛达、沈荣海搭档的全新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或许能给出答案。

  这部以上海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城市变迁为题材的独脚戏作品,细数石库门中人们生活的点滴变化,用上海“四大品牌”串起老百姓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毛猛达坦言:“这座城市需要笑声,这座城市的人也需要笑声,希望这部作品能唤醒人们对独脚戏的独家记忆。”

  据悉,《石库门的笑声》专场将于9月24日至30日亮相兰心大戏院。

  串起七个原创段子

  石库门是上海的代名词,石库门的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市民生活的变化,它是上海这座日新月异的城市的缩影。据编剧梁定东介绍,《石库门的笑声》以上海标志石库门为背景、独脚戏传统的双档形式进行演出,内容涉及上海文化、上海制造、上海服务、上海购物这上海的“四大品牌”,“我们想以接地气的语言和切肤的笑料让新老上海人畅快地笑一笑。”

  借助脱口秀的外包装,裹着传统独脚戏的内核,这场独脚戏集锦由《万宝全“四”》《千变万化》《三喜临门》《一体世界》《我爱文化》《难与不难》《上海未来》七个全新原创独脚戏组成,它们之间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形成“魔方”式的有机组合。不论从哪个节点穿插进来观看,都能自然融入、无缝衔接。

  在七个独脚戏以外,演出过程中还有根据每日新闻即时创作的“滑稽说热点”,分析、点评焦点新闻。“譬如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关于‘姥姥外婆’的讨论,还有现在占据视频头条的流量明星、C位出道等话题。”毛猛达直言,我们就是想发挥独脚戏灵活机动、应变快的特点,发挥独脚戏针砭时弊、鞭挞丑恶现象的特长,彰显社会正能量。

  期待一个“爆款”惊喜

  以上海本地方言为基础的独脚戏,既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上海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笑料罐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独脚戏在电视和电波中占据着“最受欢迎”的宝座。然而,近十多年来,随着创作力量的削弱及新娱乐形式的冲击,独脚戏渐渐显得沉寂。

  有人说,独脚戏的表演形式“落伍了”,已经难以被年轻一代接受了。也有人说,独脚戏的老面孔天天在电视上出现,就连40、50后的阿姨妈妈都看厌了。毛猛达承认,作品创新力跟不上,演员在电视台的时间多于在剧场的时间,确实是这个行当渐渐没落的原因,但他从未因此对独脚戏本身的魅力产生过怀疑。

  在毛猛达看来,不论是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时隔半个世纪后以沪语版“再掀高潮”,或是早些时候申城掀起的脱口秀浪潮,这些“爆款”从表演形式到内涵笑料,都离不开独脚戏打下的基底和老一辈独脚戏艺人的贡献和积累,“独脚戏的魅力从未丢失过,独脚戏的观众也一直都在,我们缺的是贴近时代、贴近当下的好作品。”

  “再也不要试图用扮丑的造型、夸张的肢体动作或隔靴搔痒的车轱辘笑话来触动当下观众的笑神经了。时代不同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不同了,他们的笑点每天都在拉高。”毛猛达希望《石库门的笑声》能以最真诚的姿态、最贴心的观察唤醒申城观众对独脚戏的“独家记忆”。同时也提醒自己和同行,是时候为独脚戏灌下一碗“醒酒汤”,让所有的从业者“醒一醒”了。观众需要的不只是屏幕上昙花一现的段子,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笑声,真正属于上海人自己的作品。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生态上海·专版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综合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慈善专版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石库门的笑声》要戳中侬“笑点”
熟悉的味道
我的军龄有20多年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6《石库门的笑声》要戳中侬“笑点” 2018-07-25 2 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