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医疗服务高地。作为拥有2418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应该如何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战略优势,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又如何力求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以此来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一部申城即将公布实施的《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抓准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三大重点领域,以50条实质性举措,形成政策聚焦,力求重点突破,分门别类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配套措施,出实招、求实效,并提出了到2035年分三步走的目标任务。
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意见》的重要举措,是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尤其是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抓手,这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首个省级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
在昨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翁铁慧携市卫生计生委、市规土局、市食药监局、上海保监局、市发改委和市人社局的有关领导,就本市制定“健康服务业50条”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同时进行了详尽解读。
健康服务业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健身产品、健康保险等支撑产业,门类众多。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起草工作启动于去年年底。半年多来,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开展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医疗机构、相关企业、专家学者、市民代表和有关部门意见建议,重点针对“大健康”领域行业机构企业关注的焦点问题、面临的发展难题,研究提出一系列实质性优惠政策,制定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的具体举措。
于是,今天当“50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三大重点领域--健康医疗、健康服务、健康保险聚焦明确,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支撑有力、监管从严的健康服务业市场体系架构明确,合理减轻机构和企业税费负担、加强建设用地保障、加大健康信息化支撑、厚植人才优势等政策明确。
建设一系列功能型平台和重大项目
为更好地聚焦重点领域,实现战略新发展,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提出了要着重做好的两方面支撑工作,包括建设一系列功能型平台和重大项目,以及重点建设新一批临床重点专科。
聚焦产业布局 结合区域资源基础和发展定位,统筹推进“5+X”健康服务业园区布局(其中“5”是指上海国际医学园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嘉定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集聚区、普陀桃浦国际健康创新产业园、徐汇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园区;“X”是指在杨浦、奉贤、金山、崇明、松江等区域建设若干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特色鲜明的现代健康服务业园区和基地。
聚焦健康科技 打造重大产业技术基础实验室、药品与器械公共服务平台、医学人工智能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开放共享的临床试验平台等6大功能性平台,以及建设长三角罕见病实验诊断中心,着力构建政府支持、市场驱动、利益共享的运行模式。
聚焦健康保险 将依托上海保险交易所,积极筹建上海健康保险交易中心,以及保险产品创新、核保理赔服务等平台,推动商业保险、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融合发展,促进健康医疗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完善升级。
与此同时,立足于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升上海医疗服务能级及核心竞争力,将于2018-2020年投入12.9亿元,通过“腾飞计划”实施新一轮重点专科建设,着力构建临床重点专科“振龙头、强主体、展两翼”的发展格局,即:以普外科、神经科、泌尿外科、骨科、内分泌科等国内优势专科为“龙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心脏病科、妇产科、眼科、肿瘤科等国内特色专科为“主体”,保持国内一流、提升国际影响力;以脊柱外科、手外科、出生缺陷、器官移植等重点亚专科,以及微创手术、临床药学等新兴、交叉专科为“两翼”,培育新的专科增长点。
提出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是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中的一大亮点。在积极争取国家卫健委等部委支持的同时,本市有关部门自我挑战、率先而为,又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举措——
(1)放宽规划限制,先行放开100张床位及以上的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全科诊所和中医诊所规划限制;(2)淡化等级要求,完善医疗技术备案制度,淡化医疗机构的等级要求,重点审核医师执业资质和能力;(3)放松从业限制,支持注册全科医生自主执业开办全科医生诊所,并实行备案制;(4)放宽科目设置,将诊所诊疗科目设置从1个扩大到4个;(5)推广管理模式,将上海自贸区社会办医疗机构乙类大型医用设备管理模式推向全市等。(6)简化审批流程,进一步优化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审批流程,探索建立市区、部门间审批快捷通道等。
目前本市共有社会办医疗机构2240家,包括188家医院、1070家门诊部、763家诊所和一批提供第三方检验、影像、病理等服务的机构,其中一些也拥有鲜明专科特色和较强综合服务能力。
出台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
针对健康服务机构和企业在财税、土地、医保等方面关切,上海也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支持政策,务求实效。
税收政策方面 对经认定的健康服务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政策优惠,按照15%的税率(原来25%)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医保政策方面 对在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就医的医保病人,基本医疗服务的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公立医院同等收费标准予以结算,非基本医疗服务费用由病人自负;
人事政策方面 力争在医生多点执业方面有所突破,研究形成利益共享机制,规范医生跨机构执业行为,释放医生生产力,为群众提供多元医疗服务,实现多方共赢;
土地政策方面 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项目使用医疗用地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对于存量产业用地,可通过转型开发、节余土地分割转让、政府收储等方式进行盘活利用,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多措并举打造以人才为核心、机构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社会办医品牌,构建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高品质健康医疗服务业体系--这是上海“健康服务业50条”的总体设计,也应该是普通市民对健康未来的期许。
健康医疗
将以健康医疗服务集聚区建设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发展一批国际化、特色化、高水平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 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专科细分领域,投资建立品牌化专科医疗集团;
● 以“名医、名术”为核心,鼓励发展各类特色诊所;
● 支持发展高端化、国际化、集团化的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等;
● 积极支持公办、民办医疗机构联动发展,允许公立医院根据规划和需求,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双方在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建立协议合作关系,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以满足老百姓对高水平医疗的需求;
● 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参加医疗联合体建设,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机构成为医学院校教学基地,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
健康服务
主要是促进健康与互联网、旅游、养老等融合发展,依托信息技术等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高质量的健康管理和服务
● 依托现代医学科技和信息技术,推广疾病早期筛查和居民基本健康状况评价,开展肿瘤、传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精准防控;
● 发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应用遗传检测技术和新生儿遗传性疾病早筛技术,降低出生缺陷;
● 推动智慧健康服务发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医学影像、病理分析、医疗辅助诊断等领域的应用;
● 在进一步严格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同时,积极培育一批技术成熟、信誉良好的知名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
健康保险
注重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在健康服务链中的资源整合作用,将健康保险打造成为医疗健康服务需求的入口,促进完善健康服务链
● 推进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直接理赔支付;
● 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经办代办业务,积极参与医保控费;
● 发展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提高税优健康险的公众知晓度和覆盖度;
● 持续推进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项目,鼓励研发商业补充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