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正影响着人类生存安全,是当下世界各国应该携手应对的严重威胁。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一大后果就是两极冰川消融,这也使得北极地区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可能。
近年来,随着北极冰川消融,长期被排除在世界视野之外的北极开始被大国重视,随之也引发了各国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与争夺。
挪威北部小城
期待获得新生
鲁内·法拉尔森是挪威北部的一个小港口城市希尔克内斯的市长,该城市位于北极圈内200多公里处,这座小城最出名的是它的帝王蟹和奇特的极光景观,此外也有极具当地特色的鲸鱼肉食品和全球为数不多的冰屋旅馆。
旅游业是希尔克内斯最大的产业,在漫长的冬天,导游用雪地摩托载着游客穿过冰冻的峡湾去捕捉帝王蟹:在冰上钻洞,设下陷阱,然后把这些同长毛象一个时代的古老生物拉上来,分而食之。
小城市的生活看起来宁静,却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事实上居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以前希尔克内斯是依靠矿石产业而成长起来的城市,2015年由于当地钢铁厂破产,近3000人失去了工作岗位。
不过,现在随着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海冰不断融化,使得这个原本偏远而荒凉的地区优势逐渐凸显出来,作为北极圈内重要城市的希尔克内斯或许也能在其中获得绝好的发展机遇。
在新的机遇下,市长法拉尔森梦想这座“雪城”将成为“另一个新加坡”。他并不是在白日做梦,希尔克内斯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全球贸易中的重要枢纽之一,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北极航道的使用权,以获得经济利益和军事优势。
为了争夺地区影响力,各国纷纷开始投资开发北极,而希尔克内斯正处在“暴风眼”之中。新的工厂和港口建设正在谈判,由于希尔克内斯的交通枢纽位置,未来任何在北冰洋上航行的船只都会优先选择从这里通过,希尔克内斯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全球贸易集散中心。
此外,希尔克内斯正致力推动建设一条通往欧洲大陆的铁路,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将进一步打通北极地区与欧洲的货物运输。该计划已获得挪威和芬兰政府的初步批准。同时,希尔克内斯也积极推进港口建设,新的港口建成后将成为第一个可供中国船只穿越北极时停靠的港口城市。到2030年,即使只有10%的中海运货物通过这个城市,这对这个小城市来说也是巨大的增长。
中俄抢占先机
美国慢了一步
在对北极的开发与利用上,中国积极制定相关战略。今年1月,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白皮书,首次阐述北极政策,明确表达了“中国是北极的利益攸关方”这一立场,表示坚持本着“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参与北极事务,以实现“认识北极、保护北极、利用北极和参与治理北极“的政策目标,将战略重点放在航运、能源和矿产勘探以及渔业和旅游业上。
白皮书宣布,中国有意通过开发北极航线,建设“冰上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对未来北极北海航线寄予厚望,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的试航,比起原有通过苏伊士运河的正常航线,只花了不到三分之二的时间。为了这条北海航线,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已开始建造冰级集装箱船。
此外,中国政府通过在该地区的大量投资赢得了众多商业伙伴的认可。比如,中国企业拥有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公司30%的股份,中国企业向芬兰北部的生物燃料项目和冰岛格陵兰的矿业项目投资数十亿美元。
俄罗斯的领土占了北冰洋海岸线的一半以上,可能是最易从北极开发中受益的国家。今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要让北海航线中沿着俄罗斯海岸一端的航线,成为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运输路线。
目前,普京正在重建对北极的军事控制权,丹麦国防情报局的报告显示,近年来,俄罗斯军队已经在北极岛屿上重建或扩建了6个前沿基地,并装备了战术战斗机。此外,克里姆林宫已经订购了两艘破冰船,并且装备巡航导弹,预计在2020年交付使用。俄罗斯企业也对北极地区充满了信心,俄罗斯在萨贝塔的诺瓦泰克液化天然气工厂表示,俄罗斯将成为“新的卡塔尔”。
与中俄相比,美国的脚步似乎慢了些。美国极地研究专家布里格姆博士说:“我们是一个北极国家,但我们缺乏基础设施。所有实际的东西,如码头、船舶修理设施和打捞作业,不幸的是一个都没有”。在北极地区,美国还没有任何宏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事实上,自从40年前,横跨阿拉斯加输油管道建成投产以来,阿拉斯加再也没有一个类似的项目建成。目前美国海岸警卫队只有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去年11月,前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不得不承认: “我们在比赛中落后了。”
多国合作开发
管理尚不成熟
分析人士认为,北极有可能会成为挑战华盛顿权威的试验场,并且将世界秩序往多极化方向推动。中国希望能够和平开发与利用北极,俄罗斯希望保持地区稳定吸引外国投资。弗里乔夫·南森研究所北极事务分析师阿里德莫伊说:“俄中关系的加强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国际力量平衡。”
博弈之余,在这一地区的合作可能更为重要,北极地区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管理规制和监管体系。与受国际条约管辖的南极洲不同,北极地区的管理体系是由各种不完整的机构、条约和协议拼凑而成的。不过,目前各国正在积极寻找合理开发北极的方法。去年12月,9个国家和欧盟同意禁止在北冰洋中部的公海捕鱼至少16年,这将使科学家有机会在不受破坏的情况下测量和跟踪该地区的鱼类资源和海洋生态。此外,北极理事会也在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就科学合作、漏油管理和搜救协议达成了共识。中国与芬兰、日本、挪威、俄罗斯正在讨论利用北极地区丰富的地热和风能潜力。
随着北极水域作为贸易通道和资源储备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争端随时可能会爆发。尽管北极的开发与利用还都面临着种种风险与挑战,但这都不足以阻挡希尔克内斯市长法拉尔森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当这位留着白色山羊胡的市长从办公室往外眺望时,他看到了被大雪覆盖的安静街道,看到了一个即将被改造的小城。“如果一切顺利进行,这将改变世界交通的格局,这也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希尔克内斯,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
相关链接
海冰消融带来
北极开发机遇
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北极地区夏季将不会再有冰层覆盖,只有蓝色的海洋。这也意味着有可能北极熊会随之灭绝。而赛瑞博士的预测更严峻一些,他认为北极圈夏季没有冰的现象,最早可能2030年就会出现。“相当疯狂的事情正在发生,北极气温的上升速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自1981年以来,夏季的冰层覆盖水平每十年就下降13%。”
冰川消融虽然会带来种种自然灾害,但是客观上也使得北极航运成为可能。比如,为了利用冰川消融带来的航运便利,最近世界最大的航运公司马士基公司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破冰船,并将在支线航线上运营。
由于海冰消融,开发埋藏在北极地下的自然资源成为可能。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全球约30%的未探明天然气和13%的未探明石油可能在北极圈内。目前,丹麦、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已纷纷对北极海床部分地区提出相应的主权要求。冰岛前总统、现任北极圈论坛主席奥拉维尔·拉格纳·格里姆松表示:“北极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21世纪的主要经济体至关重要。”
尽管一直以来各国都制定过利用北极的计划,但是直到近几年,因为气候变化和相关技术成熟,这些想法才从理论付诸实践。
今年早些时候,以19世纪俄罗斯北极探险家名字命名的液化天然气游轮“埃德华”号成为首艘在没有破冰船的帮助下从北极一端到另一端进行冬季航行的船只。
位于俄罗斯北极圈内的诺里尔斯克镍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镍和钯生产商,也是铂和铜的重要供应商,在加拿大的巴芬岛上,世界上质量最高的铁矿之一2015年投产,而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公司正准备在格陵兰开采锌、铀和稀土金属。
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研究机构冰雪数据中心主任马克·赛雷泽说:“北极已经变成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有趣的地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地缘政治正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