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马”想高飞
像许多外国人一样,已经有6年多中文“学龄”的马天对自己的中文水平很自信,不过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中文名字。“中文老师告诉我,‘马天’的中文意思是‘天上的马’,它想要飞得很高。”
2010年加盟欧洲航天局前,马天的履历已经很“国际范儿”。他足迹遍布英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主要从事航天材料轻量化研究。2012年任欧洲宇航员中心与中国合作项目负责人后,他“正式”与中国结缘。
马天说,自己的工作越来越忙,但很有成就感。“最初,我们讨论双方能在哪些领域开展合作,分别派代表参观了对方的模拟太空舱和操作室,了解对方如何工作。双方宇航员还参加对方组织的训练,并逐渐形成了年度交流机制。”
作为一名宇航员,48岁的马天也有自己的“小目标”:“我希望去中国空间站,与中国航天员以及其他国家的宇航员一起工作。”
“我希望能和中国航天员承担一样的职责,包括进行各种类型的实验、按要求对空间站进行运营和维修、参与舱内舱外的任务。”马天对未来在中国空间站工作的可能充满期待。他还希望能够实现中国空间站和欧洲地面的视频连线,“让欧洲的公众能够了解中国的空间站,同里面工作的欧洲宇航员对话”。
留恋中国“大家庭”
除了中文,中餐也让马天念念不忘,“特别是北京烤鸭和川菜”,“我非常希望未来能在太空中吃到中国风味的食物”。
马天能在几年内迅速成为“中国通”,得益于中欧间日益密切的航天合作。
去年夏天,马天和一名意大利宇航员一起,参加了中方在山东烟台组织的海上救生训练,这段经历让他津津乐道。“当时,我们和16名中国航天员朝夕相处,生活在一栋房子里,一起吃饭、一起训练,业余时间也会一起在海滩上散步聊天。才过了两三天,我就感觉自己是大家庭的一员。”
马天说,这和其他地方的宇航员训练“很不一样”,“比如原来参加美国组织的训练时,大家都住酒店,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生活。有时我会和两三名宇航员一起训练,有时就独自训练”。
对于这种“大家庭”式的训练,马天十分认同:“一起生活、了解彼此非常重要。试想,太空舱内会有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宇航员,大家可能要在封闭的空间中共同工作生活长达半年之久。无论在轻松愉快还是充满压力的时刻,始终都要相互理解、保持专业,这样整个团队才能获得成功。”
“有机会的话,希望还能去中国工作一年。”马天目前仍在努力学习汉语,让中文水平“更进一步”。
点赞中国“好伙伴”
除了空间站,马天还将眼光投向了中国更为长远的探月工程计划。
马天说,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航天事业中的角色越发开放积极。“不仅是欧洲人,世界上任何一个想让宇航员上太空的国家都可以通过联合国与中国取得联系,并有可能进入太空,这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中国在这一领域有长期规划,并且专注执行,非常值得信赖。”张毅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