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箱房少了异味
上航新村居民周琴芳告诉记者,小区在没有垃圾分类前,垃圾箱前一排摆着七八个混装桶,但垃圾仍不够放。“以前经常看到垃圾堆得满满的,地上污水横流,味道很臭。现在只有打开投放口,才能闻到一点点异味,苍蝇也看不见几只了。”
上航新村和高登花园是紧邻的两个小区,共用一个垃圾箱房。作为长宁区第一个试点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小区,垃圾箱房先进行一番改造,设置“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四分类桶,还加装可以洗手的水斗、雨棚和照明。
从去年10月18日开始,垃圾投放开放时间段为:每天7:00-10:00,17:00-20:00。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朱雪菊表示,投放时间确定后,要协调环卫调整清运时间,还要保证每个桶都被清洗冲刷干净。
一开始要人盯技防
许多小区都曾经历过一段“阵痛期”。位于虹桥路上的警备区第四干休所,自今年4月份推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以来,居民支持率从最初的60%上升到100%,投放准确率从70%上升到99%,垃圾减量率从日均40.2%上升到55.61%。
“一开始,垃圾箱旁固定安排两名志愿者,还有居委会干部,现场监督指导。”程家桥街道办事处主任游雁表示,开始时需要一次次手把手教,直到6月底居民垃圾分类基本都能合格了,居委会干部才撤了,志愿者也减到了一名。
但也有不自觉的人,在非投放口时间把垃圾直接扔在楼道口和花坛里。小区就采取“人防+技防”的手段——每天巡查加上安装视频探头,及时发现问题后上门劝说。“一般人碍于面子,通常在几次教育后,就会好好分类投放”,上航新村志愿者吴仲健坦言。
从不愿分到主动分
为了鼓励大家分类的积极性,长宁区在硬件、队伍、制度上下功夫——改建小区垃圾箱房,设置“绿色账户”积分自助兑换机;组建党员、外来租户和青少年共同组成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落实例会制度、台账登记制度、巡查制度和数据分析制度,保障垃圾分类工作的长效运作。此外,对定点定时分类的小区还实行积分翻三倍的奖励。
监督和奖励双管齐下,小区的垃圾分类越分越好,居民们从不愿分到主动分。84岁的警备区第四干休所居民戚道纶每天早上和傍晚,都会将在家分好类的生活垃圾,按规定投放到垃圾房。“刚开始不懂,也不太会分,后来看了宣传资料,再去参加培训。一周后基本知道怎么分,两周后已经完全能学会。”戚道纶说,只要习惯了,就不会觉得麻烦。
上航新村租户多数是空姐、空少,因工作作息不规律,时常错过扔垃圾时间。小区发现他们一般是两、三人合租一间房,就要求他们自己排个时间表,没有飞行任务的人当天就负责扔垃圾。 本报记者 裘颖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