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P2P网络借贷跑路事件频发,虚拟币套路人民币、披着互联网金融外衣的非法集资乃至金融诈骗,让许多百姓的血汗钱付诸东流。如何在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的同时,也给他们戴上“紧箍咒”?规范金融市场、防范金融风险,已成当务之急。
本月底前,全国首个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即将挂牌成立。历经8年时间,这一长期论证的议题终于上升为顶层设计,成为我国司法改革的又一重磅级举措。这也是上海在全国率先展开司法改革“破冰之旅”后,又一次冲锋陷阵在司法改革的前沿阵地。
和人们常见的按照行政区划的法院不同,金融法院属于跨行政区划的专门法院。此前,在北上广建立的知识产权法院、在杭州建立的全国互联网法院等,都属于此类法院“家族”的成员。首家金融法院为什么选择上海?上海能否再次发挥“先行者”的优势、当好国家金融安全的“排头兵”,令人瞩目。
金融法院花落上海,许多人并不意外,因为上海的“金”字招牌早已名声在外。无论是外滩的“老克勒”金融一条街,还是陆家嘴CBD的金融“新贵”,上海云集了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金融机构。各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也以在上海站稳脚跟为成功的标志。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有外国媒体将这里的诸多“亿元楼”乃至“数亿元”楼,称为“站立的华尔街”。
而上海的“远方”也注定和金融息息相关。上海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全力推进“四大品牌”建设,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美好愿景下,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对上海实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意义非凡。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在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保障金融安全中承担着重要职责使命。防控金融风险,不仅需要健全、完备的金融立法,需要高效、专业的金融监管,也离不开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的金融司法的引领和规制。”上海高院党组书记、院长刘晓云在谈到金融法院时如是说。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防范金融风险、为金融监管加码、促进金融市场稳健发展,是金融法院“两驾马车”的一方面;“开放”则是拉动马车的另一个关键词。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开幕上宣布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并要求“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今年7月,上海推出了干货满满的“上海扩大开放100条”,其中第一部分就是“以更大力度开放合作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许多扩大开放举措的力度之大,让一些企业不禁连呼:“幸福来得太突然”。这也让人们更加坚信:“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旺盛的需求让金融法院加速落地。相关数字显示,上海法院积极维护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建立完善金融审判体系,防范金融风险,5年来共审结一审金融案件47.8万件,同比上升358.3%。其中不乏涉案金额高达100多亿元的P2P金融案件,以及各种新类型的金融民商事纠纷等。随着上海市涉金融案件数量迅速增长,设立上海金融法院,将进一步提高金融审判专业化水平,统一裁判标准,促进法律统一适用,提升金融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为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和过去的金融法庭相比,金融法院的优势在于:体现集中管辖与集约管理;处断同类别案件,有利于推动裁判标准统一;而专门法院的地位在与相关管理部门合作时更为便利;跨行政区划的先天优势,则为“去行政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就在不久前,上海金融法院的院长、审判员等已经“掀起盖头”。笔者注意到,法官多数为“70”“80”的“少壮派”,也不乏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学历则多以硕士以上,还包括博士的高学历。可见,一批精兵强将经过严格遴选,将被充实到金融法院的一线。
金融法院的大门即将敞开,防控金融风险、维护消费者权益,又将新增一位强有力的“守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