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于综艺节目、真人秀、竞技类节目以及明星高片酬问题,广电总局基本上是“每会必提”。今年是时候给网络综艺做做规矩了,从视频网站、到网络连接服务提供商,遏制炒作、高片酬、三俗化都将是一种常态。
遏制炒作
近几年,网络自制综艺市场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各大视频网站密集推出一大批自制综艺节目,节目数量持续井喷。从去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2017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网络综艺片)》可以看到,去年新上线的网综有197档,播放量总计552亿次。尽管网综数量非常庞大,但获得社会大众较多关注和讨论的网综主要以选秀类综艺和明星真人秀类节目为主。说起来,这些节目的炒作的手段大同小异。
主要的手段是炒作流量明星,邀请明星参与做评委,看重的根本不是他们的才艺,而是明星带来的流量与粉丝。一部综艺的制作费用动辄上亿,但其中大部分都用于请明星。资方总认为只要请了流量明星就能获得良好的收视率,大力投资在请明星上,于是就形成了对明星吹捧的热潮,并且愈演愈烈。有专家认为,“综艺节目质量低下的原因在于综艺节目投资大量投入到了明星身上。”
花钱请来了明星,就要炒作话题,这样才能让节目引起观众关注。爱情和绯闻是炒作的重灾区,比如真人秀节目《亲爱的客栈》就反复炒作渲染明星爱情。更有甚者,《爸爸去哪儿》竟然以被广电总局停播为噱头,为引起人们关注。
随着总局《通知》的下发,目前各地已经开始了遏制炒作之风。如北京网信办召开“遏制追星炒作低俗媚俗之风”工作推进会,制定并发布《微博社区娱乐信息管理规定》,要求属地网站及自媒体账号遏制炒作明星,认真清理遏制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低俗媚俗之风等问题,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这是有借鉴意义的。
限制片酬
去年,《中国名人收入榜》显示,上榜的100位高收入名人中,仅有林丹、郎朗两人不属于影视歌行业。有媒体报道,一部制作费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可拿走2亿。如果按月工资6000元算,明星们拍这样一部戏赚的钱,相当于一个普通人2700多年不吃不喝的所有收入。
应该说,高片酬的问题由来已久,“限酬令”也是老生常谈。尽管到处都在呼吁遏制明星天价片酬,可现实是,在娱乐行业,明星大腕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较大,投资方也只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到各种办法规避“限酬令”,而使明星的利益不受影响。例如,许多明星都拥有自己的制作公司或工作室,片酬可以换成各种名目进入工作室的账目,而不需直接落入明星演员的腰包。此外,明星还可以增加“制作人”“顾问”等各种头衔,心安理得地将降薪差额补齐。
另一方面,综艺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有限的明星资源遭到争抢,让节目制作预算的天平,也不得不倒向了艺人薪酬。节目原创能力的羸弱,竟成了明星要价的砝码,着实可悲。
网综的高片酬和炒作带来的曝光率,使得艺人对此趋之若鹜,因为这反过来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电视剧片酬的报价。可是,随着《奔跑吧兄弟》《中国有嘻哈》(见下图)这样的节目热播,那些曾经只活跃在影视圈、音乐圈的明星——邓超、黄渤、那英等尽管圈粉无数,但也逐渐走下“神坛”。这钱好赚,哪还有精力去钻研业务。
曾经有业内人士透露,健康的明星片酬跟制作费的比例是五比五,而现在一般是七比三,甚至高达八比二。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就看投资方敢不敢下决心,把重心移到节目本身上来。
抵制三俗
曾经一度,网综的尺度越来越大,不仅衣着暴露,还有各种隐晦的黄段子满天飞,明示暗示看得观众脸红心跳。
不过,从2016年底开始,广电总局发布《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原创视听节目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通知》,正式宣布针对网上内容开启“备案登记制”,这股三俗之风已经开始得到了控制。小S《姐姐好饿》、马薇薇《黑白星球》等多个网综被突然下架并限期整改。这其中还有一部王思聪的《hello,女神》,这是他参与制作的第二档被下架的网综,此前他推出的《吐槽大会》因首期播出,嘉宾在节目里频繁讲“污段子”而被下架。
有专家指出,“当前对于互联网视频内容的政策、管理相对宽松,某些节目利用这一空档,通过打擦边球、大尺度、无下限的方式来吸引用户。由于网络视频用户基数大、年龄低、交互性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从长远发展来看,价值观才是网络综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确保其长久的生命力。”
确实,这些年推出的以《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综艺节目,以文化、情怀等为核心的综艺,同样受到年轻人的认可与喜爱。虽然都有一些流行明星的参与,但他们并非主角,综艺节目正在平衡“有意义”与“有意思”。
改善网综三俗的问题,首先需要的还是行业自律,其次是加强播出平台对节目把关,第三是政府相关部门要提高标准,统一监管,进而使行业风清气正。本报记者 吴翔
马上评
流量不如
静水流深
最接近名利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辨真心”的地方。奔腾不息的河流,虽有汹涌的外表,但却没有深度,没有内涵,泥沙俱下;静静的潭水,虽看似柔弱,但却深不可测,隽永幽远。
网综的火爆,为吸引更多流量,肤浅夸张、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的表达成为网络综艺节目的普遍现象。这些问题,“流量为王”为口号,难辞其咎。
作为网络节目,流量意味着收入,这是市场特点,无可非议。在艺与利之间,有时候难免会出现摇摆和偏差。所以当“流量为王”时,难免会不择手段,肤浅夸,过度娱乐,低俗献媚。如果刺破流量的泡沫,不难发现很多拜金、享乐、急功近利,还有一些网综假养成之名行圈钱之实,许多青少年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形成病态而无节制的粉丝文化,无益于艺术,更无益于未来。
归根到底,无论哪里的综艺节目,都应该用“艺”去吸引流量。“流量为王”不如“内容为王”,必须唯“艺”是图,以“艺”挣“流量”。 吴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