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书屋,“栖静书院”的匾额之下,有孩子埋头笔墨纸砚间,横平竖直地书写着;有村民围成半圈,聆听来自复旦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解读《红楼梦》里的中药典故。据亭西村党总支书记顾丽萍介绍,“栖静”二字取自“亭林有木,亭西有西”,有希望在此读书使人静心之意。
原先用途并非书屋
这片占地250平方米的书屋始建自2002年,原先的建设用途并非农家书屋,而是当地企业董事长、中国台湾商人李茂盛所开的驾校办公室。因为企业最初由台湾来大陆发展,随后落户金山,得到了村里的大力支持,李茂盛就一直思考,应该如何回馈当地。他想到村里的孩子需要得到文化的熏陶,便有心做一座农家书屋。因为留住孩子,也就留住了村民的心,使文化成为农村的核心凝聚力。李茂盛做农家书屋的想法,与村里的想法一拍即合。2017年初,农家书屋便于这个布满花草的院落里落成,隔壁的驾校与这个院落同等面积,300亩,两处由一条路一扇门相连,如此这般,驾校也获得了内地最美花园驾校的称谓。如果正当樱花季前来,在书屋内读书,抬眼间还可以望到窗外追逐春风的樱花雨,书香与花香共宜人。其实,亭林农家书屋的阅读不止于上海书展的一周,今年4月,刚刚在此举办过草坪诗歌朗诵会。
如果说书院最初的主人是李茂盛,他负责了书屋的硬件设施到位,那么另一个“主人”则负责了书屋的“软件”——能够使书屋“零成本运营”的,正是负责书籍登记、借阅,以及日常管理,为孩子们辅导功课的志愿者。这个“主人”不固定,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以一个群体的形式存在。
母女双双当志愿者
今年47岁的朱秋华是“栖静书院”里最早的志愿者之一,最初步入书院只是源于内向腼腆的小女儿终于被书院组织的儿童剧表演、诗歌朗诵班、软硬笔书法课所吸引,乐意到此地参加活动,与同龄小伙伴交流玩耍。为了陪伴小女儿,朱秋华自然而然就留在了书院里,顺便为书院做日常打扫,偶尔尽自己所能辅导孩子们的功课。长此以往,本来从事营养品调查工作的朱秋华把书院志愿者的工作当成了每个礼拜必做之事。小女儿来,她也来,“我们这个年龄看书很少,陪孩子看书,我们自己也在学习”。
更令朱秋华感到欣喜的是,原本只爱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的小女儿,因为参加了书院的集体活动,明显开朗了很多,愿意与人主动说话,主动交往了,眼界也开阔了,脸上多出了许多笑容。如今,已经进入大学念书的大女儿也回到村里,加入了书屋志愿者队伍,为村里的弟弟妹妹们讲讲书里的故事和外面的世界。以村里1到15岁的287名孩子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栖静书院”,自然在寒暑假期间最忙碌不过。书屋还得到了金山区图书馆支持,进行着一个“图书漂流”计划,定期“漂”过来一些热门图书。书院里2000余册的藏书,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丰富着他们的思想。
农村与城市生活逐渐接近,农家书屋里不仅书声朗朗,也成为孩子们接触同龄人,并相互交流的欢乐之地,有时候还成为大人们交流村里事务的社交场所。因为这个书屋的存在,传统农村那些被城市化淹没了的田头交流热潮又回归了,人们在此互通信息,互通温暖。本报记者 徐翌晟
马上评
书香致远
从市区车行至金山亭林农家书屋,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如果在金山有好学者欲到上海图书馆借阅书籍、参加城里的读书活动,为此往返奔波,非耗上一日的时间不可,现实的距离曾经使田间读书人的愿望一度在路上。
乡村有虫鸣、有鸟叫,乡村的读书需要有空间,也需要有聚集于屋檐下的一群志同道合者。农家书屋窗明几净,隐隐飘着淡淡的墨香,中国本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训子语》有言:“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耕读文化使乡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理解,同时面对书本的世界,产生无限的信心与希望。由此,使乡人的生活温暖,意趣滋润。亭西农家书屋志愿者之一、金山硬笔书法协会会长闻毅敏正是亭西村当地人,土生土长的他一边手把手教孩子写书法,一边自豪地说:“亭东有韩寒,亭西有书法。”耕读是现代人对于传统的回望,从传统出发,让乡间的孩子不再感受到孤单,让整个村庄有了不同的面貌。一间书屋,也是一间分享馆,一个驿站。
耕田,让人脚踏实地;读书,让人走得更稳。
徐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