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国际书籍设计艺术和出版文化交流,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从2015年开始,借每年八月上海书展期间举办“‘世界最美的书’上海巡展”活动。2018年正值“中国最美的书”创设十五周年,十余年以来,共有321种“中国最美的书”获得大众青睐。2018年,《园冶注释》和《茶典》两种图书分别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银奖和荣誉奖。
书籍设计师刘晓翔2011年曾以《文爱艺诗集》获得“世界最美的书”,2017年其设计出版的《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展作品集》同时获得了2017“中国最美的书”及日本东京2018年度大奖、美国设计协会“全球年度出版物设计铜奖”、纽约字体艺术指导俱乐部)第64届国际设计竞赛全场大奖。
传统题材的设计现代化如何才能赢得不同文化背景的瞩目,中国设计语汇如何在传统与当下性之间找到出路,最美的书到底美在哪里,且看刘晓翔的分享。
——编者
在制书普遍工业化,追求大印数、低价格的当下,手工制书会带来物之温暖和别样的阅读体验,尤其是本书带给读者的强烈存在感,仿佛在我们精神上细腻柔软之处轻轻拂过。书籍设计师是书籍内容呈现的视觉导演和物化工程师。书籍连续的页面本身就是流动的时间轴,从中抽取的每一页都是时间的切片。连续的页面也是被凝固(页数)但是又能改变(翻动)的空间,它的这一特征非常具有形式趣味,在不可变(页面顺序)与可改变(形状、大小)中,我可以按照我的想象对由页面构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设计,让信息游走在其中,这多么具有诗意啊!
书籍设计之美来自于阅读的惊喜
《文爱艺爱情诗集》是一本手工书和关于爱情的概念书,它用“不可见”的方式表达我对爱的看法。《文爱艺爱情诗集》试图通过设计来阐述和爱、永恒有关的事,这是它引入时间概念的一个原因。当一切都逐渐老去,“新”的变成“旧”的,时间却不会有任何改变。在洁白的布和纸上,采用压凹的方式来表现爱的主题,含有让爱纯洁永恒的寓意。插在压印筒子里的橘黄色卡片,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来,这是提醒读者对于爱要珍惜。
诗意的特质在于对文本气质的掌握和使用材质去物化。对于书籍排版来说,就是规则之中有意外,没意外则没诗意。不同的文本属性给我们提供了创造意外的可能。
做为一个书籍设计师,感觉要敏锐,知识面要宽,逻辑性要强。很多日常观察到的东西可以进入到设计师的创作中,书籍设计自然也不例外。比如我在设计《心在山水:17-20世纪中国文人的艺术生活》时,在北京艺术博物馆,赫然看到与中国园林不尽相同、类似西式的拱门带给我的惊奇成为了我设计的灵感。虽然这种样式在长城等建筑中也曾出现过,但是它的长宽比还是多少有些令人错愕。这样的建筑样式,无论是旧有翻新还是当代改建,不正吻合了17世纪到20世纪初,清王朝所面临的由中央帝国陡降为领土广阔的蕞尔小邦,需要对全体“国民”启蒙“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当年的知识分子在孔孟之道与“德先生”“赛先生”间的徘徊,都可以从这些样式迥然的门里窥一斑。因此,我把映射出时代变迁的园林拱门形态运用在了这本书的封面和封底设计上,这个作品既集合了我对中国近代史的认知,也提炼和抽象出我对《心在山水:17-20世纪中国文人的艺术生活》的结构形式。
书籍设计师要读书,这可以看作一个设计师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积累;要读将它物化为书籍的文本,有些想法就是从文本之中来的。但是,设计毕竟是一种创造而不仅是服务,厘清设计与文本的关系比完全“尊重”文本更重要。能脱颖而出的设计,都是把文本做为设计出发点的创造,是带给人新奇视觉感受的形式。形式是否有深度,取决于书籍设计师的个人文化积累和环境、经历对他的养成。
传承传统是一种精神接力
尽管中国传统的竖排右翻雕版为主的书籍设计规范,在金属活字工业化印刷、装订的冲击下,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对于当代设计师而言,并不意味着属于我们的审美源流就消失了。我认为,接近传统,是一种精神气质,而不是简单地用过去了的形式。从这一点上,与黄仁宇先生所说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是一致的。
平面设计师都知道瑞士设计师Josef Müller-Brockmann的著作《Grid systems in graphic design》,这本书是中国平面设计师接触和使用网格系统的经典教程。但在我看来,它来到中国以后其实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这是由于西文和汉字完全不同的字体结构决定的。
汉字无论笔画多寡基本框架都是正方形,没有西文的升部和降部。中文书籍沿袭西文的网格系统,会出现栏的设定与字的整数不符的现象,行间距的设定也会出现与文本框不对应的情况。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日益增多,书籍和其它印刷、出版品中,常有汉字搭配西文的双语结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通常我们看到的设计是,西方书籍设计师按照西文的排版规律来排中文,使中文的行间距显得拥挤而不易读,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两种不同文字对齐。中国的书籍设计师设计的双语书籍与西方设计师正相反,汉字易读的同时西文行间距过大,有返回中世纪的视觉感受。
数理之美是美的极致,万物之理就隐藏在数理之中。
我带着以上几点在设计实践中的疑惑和问题,把我对版面美学以及文字排版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于2017年出版了《由一个字到一本书 汉字排版》,希望它对从事书籍设计的设计师们有所借鉴,能对“灌版”而成的大量的书籍在设计页边距的时候有所参考,这算是我的一个心愿吧。
《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展作品集》,力图用当代设计语言来衬托古典之美。通过中英文排版方式、字体、颜色等对比造成的视觉冲突,书中不同的页面尺寸,不同的纸张厚度,以及书封上被木刻刀刻出的镂空等来重新诠释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一主题。
不管一本书的题材是否传统,我们当代人做设计、做出版,要传递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信息,用当代化的视觉语言和编辑方法,把古典题材传达给当代读者,不能让读者误以为这是500年前的书。
所有出现的可阅读的东西我都当做信息来看待。信息会有层级的区分,不是一股脑的堆砌在一起。理清信息层级,让它们“回到”应该在的位置,就如同在建筑中按功能对使用空间进行设计。无论将来承载信息的载体如何变换,书籍设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都逃不开阅读这个本体,它是我们关注的永恒主题。未来对书籍设计师最大的挑战就来自设计阅读本身,可读、易读、诗意的阅读……
“世界最美的书”设计艺术展开幕式暨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颁奖仪式
8月15日(周三)上午9: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活动区
展期:8月15日—21日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序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