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朵云书院这样的实体书店,今年已开业了20多家。曾几何时,求生存之道是众多实体书店首当其冲面临的问题,自《关于上海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之后,去年就有20多家实体书店在上海开业。实体书店全面回暖之际,“最美书店”此起彼伏,但书店变美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该怎么走?上海书展上,与书有关的话题都再度升温。
美貌增添书店功能
美的确可以吸引眼球、引起话题。大隐书局武康大楼店创办之时,提出了富有人文情怀的“为守望者暖茶,为夜行人燃灯”,用富有中国文化意涵的词牌去命名空间:青玉案、天净沙、苍梧谣、满庭芳、月下笛、醉花阴。黄浦江畔的建投书局,以落地窗外的“无敌江景”著名,推开一扇门,豁然展现出八米高的书墙,屋子里有整齐复古的书桌、台灯和盛开的鲜花。
他们在开店之际吸引了许多人前往,看书,看景,拍照。书店天然为美好生活而设,在一些实体书店里,读书人还同时体验到了线上购书无法取代的线下交流,私人阅读期待直面名人,私人阅读也期待同道者的相遇,这是一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毗邻上海作协的作家书店,也许喝一杯咖啡的时候抬头就遇见了王安忆,在夜色迷茫的街头有继续发亮发光的“深夜书房”。
书店+活动,书店+文创,书店+餐饮,都成为书店的新业态。但也有老读者会抱怨,书店里原本实实在在的书,退居为一种创意产品咖啡简餐之外的陪衬。
但是书店的价值是什么?“书店就是帮助你的读者选到最心仪的图书,这是书店存在的价值。”上海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逸凌说。
读者决定书店多样
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作为一家书店,满足读者的需求是第一要务。”读者不一样,需求自然不一样,没有一家书店可以“包打天下”,满足全部读者的需求,这就势必导致精准的读者定位,或者是实体书店真正走得更远的探索之路。
年轻人喜欢高颜值的书店,可以以“美”为选择标准;中老年读者习惯在层层叠叠的书架间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可以选择上海书城;读者期待与作者不期而遇,可以选择作家书店;年轻妈妈希望良好的亲子阅读环境,可以选择玛德琳童书馆……
书店里对于书的选择,决定了读者,反过来,读者也决定了书店的定位。
书店一方面凝聚着某种文化理想,比如当年鲁迅常去的内山书店,海明威、菲茨杰拉德在巴黎时常来常往的莎士比亚书店;另一方面,书店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而这张名片是五彩多元的。
开放决定书店数量
世纪文景总经理姚映然坦陈,高颜值+咖啡的书店不断涌现,给整个渠道增加了活力和新玩法。“书店除了是书的展示窗口,也是销售的终端,如果有更多办法摸清消费者的需求,促进销售,并能够提供数据反馈就更好了。”
而这恰恰是新华书店这样老牌国营连锁书店的强项所在。江利解释:“数据上的运用积累,技术上的运用改造,都需要一个规模化的基础,新华书店大多为连锁体系,技术上的探索都可以发力,让这些统计数据真正活起来,找到一个好的正确方向。”
正如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上海实体书店回暖的关键在于“开放”二字。无论外地的本埠的,民营的国营的,都可以来开书店,年轻人喜欢的高颜值书店也好,保持传统风格的诸如上海古籍书店也好,都能在各自的领域中寻找到合适的读者,让读者也能在众多书店中对他们情有独钟。
这样的实体书店回暖,暖意才更持久。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