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台风老“结棍”,但上海更“结棍”,以有力措施维护城市安全,体现了现代城市防灾能力。其实,像上海这样的全球超大型城市,面临的挑战不止于防台,更要迎接集合不同类型的城市安全大考。怎样才能为超大城市减灾应急上个妥妥的“保险”,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专家奥汉隆指出,“城市发展客观上有脆弱性,且这一弱点是非线性增加,2000万人口的城市面临的挑战,不仅是200万人口城市面临挑战的10倍,更是全新的挑战模式”。
“关键基础设施防护”能力,即CIP,是超大城市安全领域的制高点。随着人口数量(及密度)增加,大城市的紧急服务资源常常是稀缺的,而随着气候异常局面增多,以及人类对科技依赖度增加,遇到自然灾害(如风灾)或人为危机(如事故)时,电力、交通等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就显得异常重要。国际全球级的大城市都努力提升CIP,作为确保城市安全的“关键先生”。
CIP强调“功能保全”,这些设施是城市“大脑”,指挥全局与服务市民。对民众而言,它们具有象征性,有事时运行正常,能安定人心。先进城市建设CIP,已超越防灾救灾,而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为主线,甚至结合政治治理、机构关系协调等延伸工作。
由于关键基础设施分属各部门,意味着效能发挥的关键是指挥机制与服务功能健全。当前,安全控制领域普及了信息平台,像时兴的“共同作业管理平台”(如微信群)就通过账号管理,对分享信息加以控制,同时汇总各单位情况,辅助决策层指挥。与平台衔接的数据库也有“学习功能”,当类似事件再来时,各单位能依照标准作业程序运作。但数据库要有效发挥,也在于相关单位(包括关键基础设施)愿意提供数据,况且,这些信息汇总后,平时管理单位及维护更新单位是谁?这都关系到信息平台能否在危机时奏效。
情况传递上,最后汇总单位须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主动将情况发布给可能受波及的关键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信息平台应用,若只偏重救灾时的指挥通联,反而忽略事前防范与情报资料汇总后的解读,就容易忽视危机发生的前兆。归根到底,信息平台是辅助分析工具,要害还是研判信息的人员素质,这又涉及研判人员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了解程度,许多较专业的数据解读及资料分析,若无专业训练,其本职能力不一定能解读出来。因此,对终端使用信息平台的控制单位而言,必须对关键基础设施与相关部门合作机制都有一定了解,才能掌握情况。
今天,卓越的全球级超大城市已有诸多CIP的最佳实践,未来挑战更多是如何传播这些实践,以及如何在不同城市的特定情境下灵活运用,分享心得。如果能做好这一点,那才是向加强全球城市安全、加快经济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