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扇事
陈茂生
  陈茂生

  今夏,一款名为“手持电扇”的物件流行起来。

  从豆蔻少女到凤仪少妇乃至盛装老妪,骄阳下,或在公交车站焦灼地候车,或在副驾驶座望断秋水等绿灯,或蹲在菜市场水产摊前逮鱼捞虾……不少人都持一小电扇。才过几日,忽见有“中年大叔”大大方方用这种小电扇对自己吹个不停。在炎炎夏日里,这拳头大小的玩意能带来多少凉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骄阳下维持矜持的“标配”。过往对大冬天穿短裙的姑娘,人们常说“宁要风度,不要温度”。未想在“大江南北集中供热”季节,扇子成了一些人的标配。

  如今空调普遍,扇子用得不多;偶尔用之多为怀旧或者拗造型,象征性远多于实用性。古诗《怨歌行》这么写:“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说的是古代女子借秋凉起扇子受冷落的场景幽怨地发嗲,浓缩就是成语“秋扇见捐”。但若返璞归真,秋扇是扇,电扇也是扇,谁说扇子里的事都已是过去?

  时下聚会,尽管有空调“嗡嗡”作响,总有人拿把折扇摇几下“啪”地合上后感慨:“心静自然凉”还是扇子扇得惬意,“秀”一把古道仙风。

  更早前,空调还在科幻小说里、电视还是个传说,“看电影”就是“刚需”。电影院在门口给每个观众一把扇子,记不太清百多号人在不大的空间里怎么度过九十分钟。影片结束时有些不守规矩的把扇子朝上一扔,银幕上突兀地黑影飞舞,至今印象深刻。尽管“秋扇见捐”成了“影扇见捐”,但少有把扇子带回家的。

  据说3000多年前的扇子用各色野鸡毛制成,“扇”字中的“羽”由此而来;先用于帝王巡游时遮阳挡风避沙,以后用于驱热取凉。三国时诸葛亮摇鹅毛扇运筹帷幄,上海话“扇扇小扇子”就是出谋划策的意思;说得有点绕,没有市井生活体验根本说不来。以后扇子以丝、绢之类做面,以木、竹、骨等做柄,配扇坠、流苏、玉器之饰;广场上大妈的扇子舞方阵一会儿彩旗飘飘一会儿高山流水的秘密就在于此。而折扇来自东瀛,宋代传入中原,明代时成了文人墨客的“怀袖雅物”,扇上书画迄今还是“雅玩”,只是有点小众。

  上学时读“相对论”曾为一个问题困扰:扇子靠扰动空气驱热,那对着扇子晃脑袋也应能降温?试过,结果两眼一黑差点倒地;坐公共汽车时打开车窗凉风强劲而来,方才顿悟:做“相对论”试验要慎重,对古人的智慧更钦佩不已。

  电视台说八月初“立秋”,感觉秋凉要到十月上旬,不明白这立的是啥“秋”。不过以往每到立秋,母亲会一面用布条在扇边缝一圈,一面叨叨:普通人家用蒲扇。秋凉时“弃捐箧笥中”但非“恩情中道绝”,来年还要辛苦一“夏”。如此场景,已过去十多载矣。彼时纳凉男女老少人手一把扇子;往后或聊天或逛街或K歌……人人手持一小电扇,倒也成一道传统和时尚交融的风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特别报道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雅加达之光
   第A15版:雅加达之光
   第A16版:雅加达之光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新民晚报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大讲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背心文化
异国感
热化了
扫一扫
有温度的生活
扇事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扇事 2018-08-20 2 2018年08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