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文娱/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游园林听评弹~~~
游园林听评弹~~~
游园林听评弹~~~
游园林听评弹~~~
游园林听评弹~~~
游园林听评弹~~~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游园林听评弹
开启“互拍模式”
感受“乡村音乐”
朱渊
■ 评委们手执折扇与评弹演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偷得浮生半日闲。昨日,在第二届上海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激烈赛事的间歇,评委们趁着选手和乐队排练期间,“组团”来到距离上海市区约60公里的青浦樟艾居,品一壶白茶、听一段评弹、感受折扇上中国书法的墨香。

  白茶不是白开水

  在青浦知名的朱家角古镇旁,有一处樟艾居,修成江南园林的风格。从浙江东阳、兰溪、溧水抢救下来的老建筑拆卸再组装,成为现在园林里具有古韵的房屋。这次传统文化感受之旅被安排在宅子正中,那个据说有400年历史的明代建筑里。这里是与评委们熟悉的高楼林立的摩登上海截然不同的所在,他们喜滋滋地开启“互拍”模式。

  “看头顶那根看着朴素的横梁,是老樟木,樟木防蛀,能保护房子免遭虫蚁侵害。而你们身旁这四根顶梁柱都是千年银杏。”仔细听着介绍,评委们的眼神里满是兴致盎然。伴着古筝琴韵,茶道表演开始了。着中式改良旗袍的姑娘,时而提壶、时而举杯,从暖壶、闻香到品茶,评委们学得认真,品得仔细。品茶间隙,终于有人按捺不住,派大卫·斯特恩为代表“讨教”:“我们喝的什么茶?”“白茶,white tea。”“看着茶杯里浅褐色茶汤,有评委狐疑地抬起头,大卫笑着解释:“这白茶,不是我们平常喝的白开水。” 

  赞“中国乡村音乐”

  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自然都是“听音”的行家。一段评弹《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密室相会”,用吴侬软语娓娓道来的中国民间故事,伴着琵琶、三弦的音韵让评委们着迷。杰出的小提琴家、学生遍布世界的扎哈尔·布朗教授,在被告知可将评弹看作歌剧的宣叙调,一个故事往往能说上两三个月时,他福至心灵地悟道:“我听着这也像是中国的乡村音乐,琵琶本就是班卓琴的另一种演变,在这样的园子里听到这样的表演,太有趣了。”

  而大卫·斯特恩也表示,无论是在小提琴的比赛现场,或是在这样雅致空间里聆听琵琶弹唱,音乐确实是能最快拉近人与人距离的艺术。从班卓琴在西方及中国的演变,就能看到中西方乐器有共通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和文化,终究还是有着丝丝缕缕的“血脉渊源”。

  添字加章乐趣多

  作为一项“上海制造”的国际赛事,自然而然地也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本届上海国际小提琴比赛以“折扇”为切入点,为评委们继续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从抽签环节以扇面数字公布出场顺序,到此行赠送他们书写着他们名字中文翻译的折扇,每一把都让他们爱不释手。

  来自德国的斯雷滕·克里斯蒂奇,拥有一个很长的中译名,八个大字撑满了扇面。大卫·斯特恩是首个提出要求换个字体给自己写名字的人,并要求添章。看着白纸黑字的扇面上还有一枚鲜红可爱的印,之前已经拿到扇子的评委们纷纷表示“不服”,于是回过头请书法家“返工”,场面热闹不已。

  短短一次传统“寻宝”之旅,让评委们满载而归,有连续两次都担任小提琴比赛评委的表示:“上次学了昆曲,这次得了有墨宝的扇,下次来,希望‘中国文化小课堂’能继续带我们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雅加达之光
   第A16版:雅加达之光
   第A17版:雅加达之光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著名作曲家苏越去世
开启“互拍模式” 感受“乡村音乐”
《死亡陷阱》再度归来
上海广播节9月登场
《如懿传》开播不如意
《贺竹元精品扇面展》在沪举办
新民晚报文娱/文体新闻A14开启“互拍模式”
感受“乡村音乐”
2018-08-23 2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