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1192弄”走红引发思考:购物中心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和社交需求
~~~“1192弄”走红引发思考:购物中心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和社交需求
~~~“1192弄”走红引发思考:购物中心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和社交需求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旗袍阿姨“带火”老上海风情街
“1192弄”走红引发思考:购物中心如何满足老年人消费和社交需求
张钰芸 钱文婷
■ 老上海风情街吸引了不少上海阿姨身穿旗袍前来怀旧 杨建正 摄
  旗袍、高跟鞋、珍珠项链,盛装而来的阿姨们站在“街景”前拗造型,“长枪短炮”加上手机,留下老上海风情的倩影无数。

  近日,一个消息在老年人“朋友圈”里流传:陆家嘴的商场里出现了一条“老上海风情街”,黄包车、老店铺、船码头,俨然是老上海的模样。成群结队的“旗袍阿姨”和“老克勒”前来“打卡”,成为“带火”老上海风情街的主力,追逐“网红”的劲头不输年轻人。这出人意料的场景带来值得探讨的话题:在年轻人成为商家争夺人群的当下,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社交需求,应该由谁来满足?

  陆家嘴地下藏着“老上海”

  “呜——”“复兴号”货轮远洋归来,船坞码头旁,一辆灰绿色“铛铛车”缓缓驶来;“永安百货”“大新公司”的彩色玻璃窗和欧式小阳台前,走过旗袍女子;墙角停放的二八自行车,装载着小伙儿和姑娘的青葱岁月……从轨交世纪大道站出来,走到世纪汇广场LG2层,仿佛从现在穿越到了上世纪。

  今年6月刚刚开业的世纪汇广场近期迎来大客流,穿着考究的旗袍阿姨、装备“长枪短炮”的上海爷叔直奔地下的“1192弄老上海风情街”,不少人甚至还拖着行李箱,里面装着几套行头、各色配饰。昏黄路灯下,一位“上海名伶”莲步款款,靠在墙头摆个忧郁的倩影,爷叔们的镜头立马“刷刷”跟上,有条件的打光,没条件的用手机手电筒借光。一顶粉红色礼帽,阿姨们轮流借戴;女儿赞助的假发,一定要显摆显摆。拍到一半补一补口红,把最美好的自己和老上海一起,定格在相片中。

  来到“1192弄”的旗袍阿姨,要么是三三两两的小姐妹,要么是“10人成团”的“大部队”。“我们时装队十几个队员,听说这里有老上海风情街,就一起过来看看,感觉好像回到了童年。”刘阿姨一大早来打卡,余兴未尽很是兴奋。“我家住杨浦,看朋友圈转发,特意坐地铁过来,这里设计得老嗲额。”红姐拍摄间隙也不忘整理一下发型,“我在新疆插队落户了几十年,梦里都是这样的情景,现在终于亲眼见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入目都是老建筑、老字号、老味道,仿佛穿越到了过去,让人有久违的亲切感。”一些摄影爱好者也觉得不虚此行。

  而比起拍摄大片,连先生更青睐“1192弄”的老上海味道,虽然入驻商圈的餐饮品牌还没有全部开业,但沈大成、小绍兴、老大房等一批老字号足够有号召力。此外,瞒着爹、我是主饺等一批网红餐饮品牌,也为“1192弄”带去不一样的风情。

  老年人消费需求不可忽视

  这两年,上海一年新开二三十家商场,从市中心到外环,为市民带来更多购物、休闲、娱乐的空间。但记者调查发现,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商场瞄准的目标群体多是年轻人。而“1192弄”的走红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老年人的消费和社交需求该在何处释放?

  市民政局今年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中的33.2%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但这483.6万人却在购物中心里无处可去。现在购物中心几乎没有专门以老年人为特色打造的项目,针对老年人的业态和品类也很少,即使是主打家庭消费的购物中心也在做80后小家庭的生意,鲜有考虑到老年人的消费。然而,当商家觉得老年消费“无利可图”的时候,老年人却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时髦、更懂享受。

  穿着旗袍赶去“1192弄”的上海阿姨,就像年轻人化身动漫人物到二次元主题区域“打卡”一样,而他们也和年轻人一样从网上获取信息。智能手机、PAD等电子产品都是标配,刷朋友圈、看公众号,给他们带来上海好玩、好吃的资讯。

  事实上,在日本就有专做老年人生意的购物中心,在永旺购物中心东京葛西店,有各类为老年人定制的细节。例如开门时间提早到上午7时,铺设180米长的健身步道让老年人可以把这里当做“晨练场”,选择适合老年人的服饰、鞋子、首饰乃至于护膝、手杖等商品,超市购物车经过改良重量比普通车轻了30%,健身房为老人带来舒缓的运动项目,娱乐中心则能让他们体验围棋、跳舞、瑜伽、戏剧、摄影、烹饪等课程……一系列的改变让老人在购物中心的停留时间达到三四个小时。

  如何挖掘老年人在购物中心的消费能力?“老年人在购物中心里不应只是陪伴在孩子左右,而应该让他们各有各的玩法。”有业内专家指出,有钱有闲的老年人并不满足于在公园打打拳,他们希望购物中心里出现更多适合他们的体验型业态,而这也是“1192弄”火起来的重要原因。“老年人也需要新鲜的体验,既能让他们回忆过去,又能融入消费业态,未来的商业体应该挖掘他们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提供更多产品和服务。”

  本报记者 张钰芸  

  见习记者 钱文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9版:都市小区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雅加达之光
   第A16版:雅加达之光
   第A17版:雅加达之光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社会/新民环球
旗袍阿姨“带火”老上海风情街
“杀妻藏尸冰柜案”一审宣判:死刑
沪集中销毁 克隆出租车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7旗袍阿姨“带火”老上海风情街 2018-08-23 2 2018年08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