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伶
视角1
朱泾镇村民:“花开海上”
让我们上海人生活开了花
37岁的朱泾镇待径村村民崔谱梅自己开了一家小卖部,正式身份是小卖部老板娘。但是,一年之中,她有半年会和老公一起在“花开海上生态园”里干活。
“花开海上生态园”是融合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赏花主题公园,由花海、梅园、樱花园、秋景园组成,单梅园就占地300亩,培育了60多个品种梅花。每年的花海旖旎壮阔,春秋两季鲜花盛开,绚丽壮观。每到春秋两季和周末,生态园游人如织,崔谱梅和老公就到园内当临时工。崔谱梅负责销售、检票、租车,她老公开观光车,每人一天140元。
像崔谱梅夫妻这种情况在待泾村并不少见。“花开海上生态园”在建设过程中与村民实施了利益联结机制:(一)按照园区门票收入的10%返还给村集体(相当于分红收益);(二)将生态停车位的全部收益归村集体,用于奖励出租土地农户和村集体;(三)租赁土地租金比同类土地租金高5%;(四)园区运营以来,每年解决村民就业70多人,年增加收入210万元;(五)对户籍为待泾村的所有村民均可终身免费入园游览;(六)免费给销售农产品的农户摆摊设点。
待泾村十多年前田地开始被租,崔谱梅老公说“花开海上生态园”给他们每亩840元的租金,加上门票和停车费的收入,这一块村民们就有好几千,地多的收入还会更高。崔谱梅说,还有旺季的临时工收入,一年从“花开海上生态园”得到的收入就起码过万,“我知道有对老夫妻他们一年光拔草、挖地就有超过万元的收入”。笔者在游览时,确实看到不少村民在拔草、挖地。而且,春秋旺季时,村民们会带着自家种的菜、养的鸡鸭禽蛋到园内专为村民设置的农副产品摊位去卖,天然绿色产品很受城里游客欢迎。哪天游客少了,村民们就开始念叨了,他们表示希望家乡更美丽,让游客更多地来。
崔谱梅说:“十几年前我刚嫁到待泾村时,这里很脏,晚上都没有人出门。现在空气好、环境好,生态园太美了,很多村民会带点吃的赶在闭园前带着孩子到园里散步,享受一下自己土地上的美丽风光,可开心了。大家都说,以前种田很辛苦,还要看天吃饭,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有了固定收益,日子好过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连年纪大的人都想明白了,挣了钱吃好穿好,把日子过好了。” “花开海上生态园”通过旅游业给村民带来了实利,接下去还有3800亩的改造计划。2月看梅花,3月有樱花,5月看虞美人,9月先后欣赏“金童玉女”向日葵、格桑花,11月初赏枫,加上无处不在的萌状地肤铺垫,原有水系的改造,白鹭也在此栖息,远处的彼岸花令村民们对未来更加向往。
视角2
廊下镇农场主沙龙做大农民“朋友圈”
农场主沙龙?这个听上去很不错的活动是廊下镇从2016年开始每季度组织开展的,旨在搭建24个农场主之间沟通、互助的平台,以情感交融促进农业技术、信息的互通与融合。目前,镇内已开展农业主题沙龙12次,明确规划了廊下的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产品衍生开发以及郊野公园的未来发展、智慧农业建设等,用“小微行动”勾画起廊下人民的“微笑曲线”。
8月24日,廊下镇开展郊野公园第12次农场主沙龙活动,出席者有廊下郊野公园运营管理办、郊野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全体人员、廊下郊野公园农场主、广陈镇农场主代表、廊下部分村居书记,以及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工作者。廊下镇和浙江省广陈镇3位农场主负责人结合自身经验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从不同视角交流了发展美丽乡村的体会和感想。
廊下镇书记沈文讲过这样一件事,廊下的一家龙头企业上海舜地食品有限公司,其“香尚香”调味品是标准化生产的高质量产品,他们有一种“冻干”技术,可以让产品保质保量产销到国外。在一次农场主沙龙中,大家在聊的过程中听到这样一个信息,小杨生煎想推出一款草莓红皮生煎,技术上却遭遇难点,碰巧廊下草莓基地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的“冻干”技术可以用到小杨生煎那里。“双方合作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链,不仅有新款定制研发,肥水也不外流,”沈文说,“小杨生煎的创新技术成了新的标杆。”
参加农场主沙龙的大多是20多个农场基地成员,这些农场基地多以采摘为主,有果园、菜园、植物园、花卉园等等。农场主沙龙经常会邀请相关专家作讲座,或者培训。比如去年5月的“廊下郊野公园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红色之旅资源整合”为主题的农场主沙龙,邀请上海市食品学会副秘书长杜仲镛来授课,从智慧旅游平台切入,强调了现代旅游业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案例讲解了旅游六要素中的“娱”、“住”、“吃”、“购”等内容。农场主沙龙互帮互助,水果成熟了,人手不够,这次你帮我来采桃子,下次我帮你摘葡萄......而每次沙龙活动,各家农场主都会带上自家的当季产品,大家分享。宽松的形式,愉快的互动,有益的学习,大家都非常积极。建设好新农村是大家的理想,共同走上致富之路,是大家的共同期待。
9月下旬,全国第一个丰收节即将来临,廊下的农场主们正跃跃欲试,劳动与欢庆是乡间美丽的调子。
视角3
吕巷镇出了一个“葡萄工匠”的人大代表
因为种葡萄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卢玉金今年经选举成为新一届上海市人大代表。
卢玉金种葡萄始于1980年代,起先跟着父亲学,1996年开始在浙江老家种植,师从南方葡萄专家、浙江农大一老师。2003年到金山开始创建施泉葡萄种植基地。他用了17年时间把金山从露地葡萄种植改进到避雨栽培,再从简单的避雨到单层全封闭和多层全封闭保温技术的研发应用,使金山葡萄从只能种植2个葡萄品种,面积800多亩,增加到现在30多个品种,面积一万多亩,产值约1.5亿元。
今年,金山全区葡萄种植面积在1万多亩,其中施泉葡萄生产基地有9个,面积稳步扩大到1180亩。据悉,过去几年,施泉葡萄已累计获得全国性金奖14个,市级金奖14个,有“巨峰”、“夏黑”、“藤稔”、“醉金香”、“金手指”、“阳光玫瑰”、“矢富罗莎”等适合本地种植的30余个国内外优良品种,葡萄供应期从6月份一直持续至12月初。因为实现了“优质优价”,目前施泉葡萄平均亩产值在3万元左右,施泉葡萄200亩核心基地70%以上实现了田头销售。
吕巷有一个300米的葡萄景观长廊,齐整茂盛的枝叶,整齐划一的结果带,非常壮观。卢玉金介绍说:“我建这个葡萄长廊前跑了很多地方,我在长廊顶部盖了避雨棚,顶高5.5米,长廊步行道宽5米,两边都伸出70-80厘米,这样葡萄种起来,不会受两侧雨水的影响。”长廊周围是盖着三层膜的400多平方米连栋葡萄大棚,卢玉金为了测量一天里棚内温度的高低变化,曾24小时呆在棚里,躺在地里……
尽管很多品种都拿过金奖,但卢玉金对自己的“金手指”最满意。卢玉金认为在葡萄种植中,难点并不是花芽形成,而是气候引起的坐果问题,“气候没办法控制,包括温度和湿度,都很难控制”。
17年前,卢玉金种出来的葡萄就卖6元一斤。由于葡萄质量好,被树立为金山果树的一个亮点。名气大了,项目也多了,面积从原来的50亩扩大到现在的200亩。今年“施泉葡萄”的价格全部25元一斤。
为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施泉葡萄开展了各种培训:有指导安全配药秩序、季节性管理等。农民田间学校更是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东西,课间与现场教学结合。金山区副区长吴瑞弟说:“通过培训,企业在示范中带领周边农民走向富路。企业付出,政府支持,一起帮助农民运用技术进行生产。”施泉葡萄合作社示范基地带动了周边20多家农户、50多名妇女种植葡萄650亩,迈上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