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城市人,过的是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住高楼大厦,用现代家具,日常用品多是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古人的中式生活已经淡去,但对中式生活的怀念、想象以及实践,成为一种时尚。
比如过去的中国家庭里,多有红木家具。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此不以为然,觉得家具有宜家的就足够了,认为红木家具颜色单调,硬实难坐,形象古板。我一二十年前对诸如条案、八仙桌、万历柜、交椅等毫无兴趣,但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对过去的坚固耐用品产生了兴趣,也有了想要亲近与拥有的愿望。
偶然的一个机会,接触到了明式家具,仅仅是浅显地了解一下,便深为古人的智慧与讲究所震撼。在我看来,对比明式家具的极简,欧式与日式的极简都是“小儿科”,明式家具在实用与艺术性方面的结合,绝对是人类制造家具用品的巅峰。伴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流行,榫卯结构近乎鬼斧神工的设计、无可抵挡的魅力,真让人忍不住为老祖宗们的伟大发明而击掌。
有段时间,明朝皇帝朱由校成了网红,社交媒体上有人给他画的漫画,是一个面孔清秀、着装飘逸的年轻人。这个皇帝有个业余爱好,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在宫里打家具,他对做家具喜欢到了什么地步?马未都给出的说法是“无以复加”。皇帝有此爱好,明代家具成功登顶世界家具制作巅峰便顺理成章,堪称家具中的唐诗。
只是,现在一件红木家具动辄几十万起、上百万、上千万者常见,让囊中羞涩者望而生叹。
在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当中,有一个观念叫“传家宝”。这个传家宝,可以是一件古董、珠宝,可以是一幅字画,或者是有财富价值又有传承价值的物件,珍贵家具当然也是。传家宝往往携带着父母长辈的祝福,被赠予子孙后代,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情感与时间又不断为“传家宝”赋值,使得它拥有了不可替代性。老电影中,经常出现老人在弥留之际,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层层包裹的“传家宝”交给孩子的情节,令人感动。
电视机、自行车、电脑……在过去,这些可能还算是家庭中的贵重物品,但不断扩大的工业化生产,也使得它们成为普通的家庭用品。在诸多现代家庭当中,满足于功能性的运用,丧失对精致化的追求,让“传家宝”消失了。
记得在景德镇时,曾有一个感慨:每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都应有一套精致的手工瓷器,这些碗盘碟勺当然不是用来收藏的,而是用来日常使用的,它是人们对于生活品质追求的一种象征,是让时间慢下来、让家庭生活变得有质感的方法。有财力购买一套瓷器、一件好家具的家庭自然是有不少的,但有这种心情的家庭却不多——很简单,从物质匮乏到物质过剩,这个过程已经消耗了人们对于精致生活、文化生活的追求,一切只要能满足日常使用即可。
有院落,院子里有草木,草木中有动物。有功能不同的房间,房间中要有光线、有遮挡、有区分。有茶,有香,有晨昏……这样的中式生活,曾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上千年来古人对生活的理解,都蕴藏在一桌一凳、一茶一盏之间,我们不要忽略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安静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