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长群”:教师的“隐形负担源”?
杨洁
  第34个教师节来了,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在今天向老师们道了声“辛苦”。可如今,老师们的辛苦程度似乎又增加了不少:家长微信群已成为老师课外工作的重要阵地,本用于方便家长和学校沟通的渠道,成为一种隐形负担。不少老师感叹:“自从进了微信群,每天都是家长会!”

  “有时候发一条学校通知,家长就轰炸式回复。一会儿一条,微信一直蹦。”

  ——在北京一所中学当初中班主任的刘明,觉得自己最近得了“手机恐惧症”,因为他的微信总有点不完的未读信息,这些聊天记录来自他所在的班级家长群。

  “从孩子进园到放学,从教室里到教室外,我几乎是跟踪拍摄,一天要在家长群发至少10个短视频,让家长们知道自己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

  ——南昌某幼儿园班主任陈宏说,上课之余,她每天花精力最多的事情,就是追着孩子们拍短视频。但这些工作,很多家长觉得还不够,隔三差五就提醒她“现场直播”。

  “我很感谢家长们对我工作的支持,但每个家长都发一句,反而让后来的家长看不到重要信息了,所以我希望家长们少发。”

  ——甘肃平凉某幼儿园老师赵娟说,家长们看到群里的通知、照片等消息后,就会跟风回复。更有不少家长在群里发广告或者各类点赞、转发抽奖等信息。

  “群内不得发任何与班级和孩子无关的信息,如广告、投票、红包等。”

  ——为了还手机清净,在广州一所中学做班主任的黄伊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商议出一份群规。群规还专门规定,班主任发送消息后,如无特殊注明收到回复,则不必回复。

  “家长微信群是把双刃剑,它的存在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降低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成本。但没有规则不成方圆,要营造良好的聊天环境,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在网络世界做‘戏精’。”

  ——媒体报道。

  “教师在上班期间专注于带孩子进行活动,无法随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请尽量选择中午或教师有空的时间交流,若有事请私信留言。”

  ——大连一所幼儿园专门为微信家长群立了9条规矩。这份规定还特别说明,切忌在微信群中出现大量奉承拍马的行为,不仅会引起他人的不适,也会让老师觉得比较尴尬。

  “以前有家长恨不得掌握孩子在校的每一分钟,孩子略有不快便在群里质疑老师或责骂其他孩子家长。”

  ——有公办小学老师表示,学校明确不鼓励班级建家长群,就是担心异化成“攀比群”“马屁群”甚至培训机构的“广告群”等各种“戏台”。

  “没有对比就没有焦虑。”

  ——不少家长反映,微信群成了“超纲”的作业本,对于一些超过课程标准的知识,老师按规定不能在课堂上作要求,于是通过微信群布置,教的重任就落在了家长的肩上。

  “一些家长过度关心学校教育,赋予了家长群家校沟通以外的功能,希望群里的一言一行能换来孩子受重视,群也就逐渐异化。”

  ——上海市特级校长张人利认为。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不能混淆责任,前者以共性为主,后者则应以素养、个性化培养为重。”

  ——上海市特级校长盛裴说,家长需要关注和配合学校教育,但不能过度参与、监督和代劳,学校也不能撇开责任。

  本栏编辑 杨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5版:上海40年 改革开放再出发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军界瞭望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国将兴,必贵师
声音·八方
“家长群”:教师的“隐形负担源”?
新民晚报要闻A03“家长群”:教师的“隐形负担源”? 2018-09-10 2 2018年09月1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