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起,市教委率先在全市17所高中开展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高中体育课不再只是队列练习和长跑,每个人都能从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美操、武术等项目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班练习。专项班人数25人左右,并通过课时调整,两节体育课堂上,保证学生获得更完整的运动体验。
在此基础上,2015年5月,本市启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2018年秋季开学,本市中小学在校运时间进一步增加,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每周小学4+2(即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初中4+1的体育课时安排模式(即每周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这意味着学生在体育场地锻炼和运动的时间将大大增加。
北邻长乐路,西邻瑞金南路,向明中学在这一市中心的黄金位置已经安静地度过百年。然而,狭小的运动空间始终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总务主任兼体育教导董烨坦言,以往学校没有室内运动场地,一下雨学生就只能“宅”在教室里伸伸胳膊动动腿;男生要打篮球,看谁运气好能早早占领到唯一的一片场地;女生想练健美操,学校只能将一间小会议室桌椅拆除,但即便如此,十几个姑娘一站已经满满当当。
这样的窘境,从本学期开始不复存在。由于紧邻轨交13号线,从2007年开始,向明中学地下室内体育场馆建设克服重重建设困难,今秋正式投入使用。室外田径运动场之下,是一座使用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地下室内体育场馆。篮球场、健身房、羽毛球场、乒乓房、形体房等一应俱全。不仅可以满足向明学子体育专项课的需求,也向向明教育集团内的7所中小学开放。为了确保空气质量,室内体育馆配备了充足的新风系统。董烨介绍,原先,学校的运动场地仅占学校总面积的5%,现在室内和室外面积加起来,占比超过了20%。
和向明中学一样,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不少校园为了创造运动空间,动足脑筋。近年来,市教委积极推进本市校园体育场地设施开发和综合利用,鼓励更多的学校积极开发和综合利用学校场地,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的前提下,开发学校的楼顶或地下空间,通过维修等方式,开展“上天入地”校园体育场地试点。在高安路第一小学和同济初级中学,两个“全天候风雨智能操场”已经投入使用。无论是暴雨还是骄阳,学生都不用再为没有运动场地发愁了。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