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田芳逝世,朋友圈刷屏,我的。
之所以说我的,是因为90后,甚至00后小朋友那里,大概是不会刷屏的。我看到我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不到的。这也是互联网分众化传播带来的一个无奈的现实:很可能你以为惊天动地,在别人眼里只是吹灰之力。不管怎样,许多70后、80后都为单老师去世伤感,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想,那大概是因为在这个年龄段人朝气初吐、如饥似渴的时候,能够满足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实在太少的缘故吧。不光文化产品少,文化产品的载体也少。报纸没那么多,广播刚开始普及,电视还是珍稀家具。守着广播听一段评书,实在是难得而莫大的享受——插一句话,现在的少年,都是多线程运作,你让他只守着广播听,怎么可能?他耳朵里插着耳机,眼睛肯定还要看一样东西,手上可能还做着一件事情。只做一件事情,岂不太亏?——评书中也都是正能量,能够激发孩子的英雄感、正义感,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在想象的翅膀上,绽开最美的花。现在的许多精神产品,该看的不该看的,都一股脑端出来,刺激着眼球,却麻痹着想象。
因此,感怀单田芳的去世,回味逝去的童年,其实是对匮乏的一种深刻记忆,是对这种深刻记忆的一种变形而柔情的表现。单田芳是如此,相声演员也是如此,曾经风靡大陆的邓姓女歌手也是如此。能够进入我们视线的太少了,所以占据我们脑海的就太深了。事情就是那么辩证,现在精神产品丰饶了,能够留存的却少了:一首歌,还没流行,就被遗忘了;一本书,还刚起头,就被忽视了;于是,人们怀念起以前的生活,以前的慢生活,“车,马,邮件都慢”。
然而我们不是要回到以前。回不去,也没必要。我们纪念单田芳,纪念的是他的那种精神。单田芳在自传中曾经写道,心浮气躁,恨不得一夜成名,这是不可取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想,评书或其他,可能终究会过时,这样的精神,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