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上海音乐学院的徽志为中国古代乐器编钟和古希腊乐器里拉琴结合的图案,里拉琴正是如今各种拨弦乐器的雏形,其流传到东方变成箜篌,流传到欧洲变成竖琴。展厅里展示的一架中国箜篌为复制品,因国内已经失传,东方乐器博物馆特地到韩国寻得复制而成。一旁的凤首箜篌来自缅甸,又称弯琴,即弯曲的竖琴之意, 相比普通箜篌的古朴,凤首箜篌有着火红和金黄的器身,琴头上还有凤首点缀,绚丽夺目。
置于玻璃柜中的2把唐传正仓院琵琶属于镇展之宝,虽是仿品,做工用料均堪称一绝,琵琶采用紫檀木制成,通身镶嵌螺钿、玛瑙、玳瑁、琥珀等为纹饰,其中一把还用螺钿雕刻成骑驼人抚弹琵琶图嵌入琴板中。可以看到,琵琶的琴头均向后或垂直或弯曲,这也导致流传到日本的筑前琵琶等乐器也带有了这样的外形特色。中国、韩国、缅甸的箜篌家族,中、日、越等国的琵琶,以及埃及的鲁特、土耳其的乌德、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印度以及我国新疆的弹布尔等拨弦类乐器一脉相传,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庞大的乐器家族。
丝绸之路上的弓弦乐器相较其它类别的乐器,如拨弦、气鸣和膜鸣乐器,出现是最晚的。阿拉伯流行的外置琴弓的拉巴布向西流传形成的列比克影响了欧洲小提琴的形成,而往东则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弓弦类乐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波斯的卡曼恰、伊拉克的贡扎、阿富汗的沙林达以及我国维吾尔族的艾捷克、萨塔尔、蒙古的马头琴、现代汉族流行的胡琴类乐器等都是伴随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展厅里展示了我国的二胡、京胡、板胡、葫芦胡、纳西胡琴等多种多样的胡琴,二胡和一旁的韩国奚琴对比起来,虽外形相似,仔细看来,二胡的琴枕和振动板为一左一右两侧,奚琴却位于同一侧,真可谓是“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每一种文化都是在多元文化的共同交互中产生的,古代丝绸之路作为横贯亚欧的文明之路,承载了灿烂和多样的音乐文化。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底,针对团体预约开放。而提供本次展品的上海音乐学院东方乐器博物馆作为主办方,已与欧洲网上乐器博物馆达成合作,将馆藏展品全部实现在线查阅,未来,东方乐器博物馆还将启动馆内乐器的音视频采集,上传到网站供乐迷免费观看。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