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新民旅游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随巴金 感受上海深厚文脉
沈琦华
  编者按

  上海日前发布《关于促进上海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若干意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加快改革。

  上海要挖掘旅游文化底蕴,体现最上海的文化特色。中心城区要把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故事讲活讲好。继前一个系列“为一出戏,赴一座城”之后,《旅游周刊》再推出上海文化旅游系列稿“为一个人,逛一座城”。

  1923年秋天,巴金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当住读生,从此上海的石库门、亭子间、小阁楼里,处处都留下他的身影,他的著作如惊雷般震颤了中国文坛的神经。巴金在上海留下无数印迹,上海也激发了巴金最旺盛的创作力。可以说,是上海成就了巴金,巴金也成就了上海。我们可以随着巴金的脚步,感受上海的悠悠文脉。

  巴金一生最后的居所

  徐汇区武康路113号,巴金一生最后的居所。他在此居住了40多年,在这里,他写成了《创作回忆录》《往事与随想》《长夜》《随想录》等作品。如今,巴金故居免费参观,门口有工作人员发门票,游客还可以拿着门票去主楼后面的辅楼里免费盖章留念。

  巴金故居是一幢漂亮的花园式洋房,故居的花园延续了巴金的生命,虽然故人已逝,但巴老当年亲手栽下的植物依然繁茂,广玉兰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个人合抱才围得起来。故居正前方挂着一幅巴老开怀欢笑的照片,客厅中几个大书柜,把整个墙壁都占满了,书柜里全是巴金的著作。客厅外面的走廊是封起来的,巴金称作“太阳间”,晚年的巴金因为腿脚不便,常在太阳间写作、沉思,《随想录》的后两卷便是在这里创作的。

  故居二楼左边是巴金的卧室,床头正中摆着一张夫人萧珊的黑白照。书房的壁炉上,放着一尊巴老的塑像,出自苏联雕塑家谢里汉诺夫之手,巴老对这尊塑像非常满意。书房外的走廊也是封起来的,同样放了书桌、书橱、书架等,是巴老白天喜欢呆的地方。巴老就是在这两张书桌上,写出了《友谊集》《赞歌集》《倾诉不尽的感情》等散文集,晚年巨著《随想录》的前三卷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家》《春》《秋》创作地

  巴老创作《家》时曾住过两个地方:宝山路宝光里14号和陕西南路步高里14号,但前者已经在早年战火中毁坏。步高里在陕西南路287弄,整个步高里分为左右10段,居住着300多户人家。步高里的石库门建筑融合了西洋联排房屋风格,依然保存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风俗。

  1937年,巴金搬入霞飞路霞飞坊(如今淮海中路淮海坊)59号三楼,他在这里写完了《春》。霞飞坊59号,现为淮海中路927弄59号,系三层的新式里弄楼房,大门边墙上刻有:“著名文学大师巴金1937年曾在此居住”。淮海坊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模仿了法国式的住宅,安装了钢窗,有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厨房内安装煤气,是上海比较有特色的、中外结合的历史建筑。1939年10月到次年5月,巴金在此完成了长篇小说《秋》的写作。抗战时期,巴金离开上海辗转于广州、桂林、昆明、贵阳、成都、重庆等地,回到上海依然住在霞飞坊。1946年,夫人萧珊与女儿小林自重庆返沪后,巴金遂在此安家,直到1955年乔迁到武康路的寓所。

  本报记者 沈琦华 图 IC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3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4版:聚焦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旅游资讯
   第A20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新民晚报·广告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旅游资讯
   第A33版:旅游资讯
   第A34版:旅游资讯
   第A35版:旅游资讯
   第A36版:旅游资讯
   第ZF01版:中缝4-21
追随巴金 感受上海深厚文脉
广告
新民晚报新民旅游A25追随巴金 感受上海深厚文脉 2018-09-18 2 2018年09月1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