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8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上海地区的重要活动之一,网络安全知识展17日至23日在杨浦区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举行。记者昨天探访发现,知识展梳理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的40个网络安全知识点,非常接地气,操作性和“实战性”都很强。
三种微信功能一定要关闭
微信已经成为使用最普遍的社交工具,里面不仅有我们的社会关系,还有很多家庭隐私。与微博的公开可见不同,微信更注重朋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也令很多人在使用微信时产生错觉,过于信任其隐私策略,不经意间将自己的一些重要隐私泄露给了陌生人。
哪些微信功能一定要关闭?网络安全知识展总结了三条:首先是关闭“陌生人查看10张照片”这项功能,防止不法分子盗用图片;其次是关闭“通过手机号搜索我”功能,减少不必要的骚扰;第三要关闭微信“附近的人”功能,避免他人定位你的位置。
不要使用微信清粉工具
“我在清理僵尸粉,勿回!感谢一路有你,如果你的微信也想清理,推荐你加这个微信号。”平时不怎么联系的朋友,突然没头没脑发来一条消息,不少人出于好奇,往往会试一试,结果莫名其妙成了骗子的工具。网络安全专家指出,一些“清粉”工具实际上是将微信的控制权拱手让人,对方会通过微信向好友发送借钱信息,最终埋单的是你。
个人征信系统可查银行卡
银行卡和移动支付,如今已经成为市民消费的主流方式。信用卡可以透支,这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个人身份证或复印件、人员简历等信息,用于申办信用卡后进行消费,让蒙在鼓里的被害人承担欠费的后果。在谨慎办卡、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同时,如何及时发现名下多出来的银行卡?网络安全知识展提供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带上身份证到各家银行查询,还有一种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可查到在所有银行办卡的情况(www.pbccrc.org.cn)。
微信小测试或许埋陷阱
记者在知识展上看到,除了通过展板方式传授各种知识点,主办方还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让参观者加深了解网络安全的防范要点。比如,很多人都参加过微信小测试、小游戏,这些测试中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综合起来,很可能就套取了个人隐私信息。为此主办方专门制作了一个游戏装置:一个操作台上有4个按钮,各自对应5个生肖,测试者从中选择含有自己生肖的那些按钮按下,然后再按操作台上的“显示”按钮,屏幕上就会亮出测试者的生肖。
解说人员告诉记者,很多小测试其实就是同样原理:将想要了解的信息,分布到各个题目的选项中,根据预先设置好的算法进行交叉比对,就可以轻易获得其想要了解的信息,这种方式被称为猜测攻击。
还有一种被称为“非接触式智能卡信息复制”的盗码手段:黑客使用特殊设备获取IC卡信息,随后经过克隆复制,几秒钟时间里就能制作一张同样功能的卡。在知识展现场,参观者就可以亲身体验这种攻击方式:转眼之间,就能将一张空白卡复制成一张门禁卡,轻易打开门锁。
网安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知识展分为七大主题:“安全小贴士”“电子支付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手机使用安全”“网络诈骗犯罪”“网上生活安全”“智慧家庭安全”。这些展览的内容,未来将不局限于某时某地,主办方会将内容素材分发到社区、高校和科技园区、商圈,通过350多位社区宣传志愿者把网络安全知识送进千家万户。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