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腔梗”究竟是什么
“腔梗”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简称,是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白质及脑干穿通动脉病变和闭塞,导致缺血性微梗死,缺血、坏死和液化脑组织由吞噬细胞移走形成腔隙。病灶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5mm。多发生在脑的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
■ CT或MRI协助确诊
脑CT或MRI检查都能发现腔梗病灶,MRI检查更为准确。因为CT扫描技术的原因,出现误差的机会较多。如病人存在腔梗,因CT分辨率有限却发现不了;或是将脑血管周围间隙等正常影像表现,误判为腔梗。
如果病人有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或是口齿不清、走路不稳等症状,结合CT或MRI(特别是MRI弥散成像)上发现对应部位的脑腔隙病灶,可以临床诊断为腔梗。对于那些没有肢体麻木无力等临床症状,即使CT或MRI提示存在腔梗,严格来讲,不是临床意义上的腔梗,只是影像上发现有腔隙性病灶,可以不诊断为腔梗。
■ 腔梗后再发的风险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腔梗发病率明显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饮酒等,也都是腔梗的危险因素。腔梗虽然临床上症状表现轻微,但是腔梗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几率明显增加。对于多发腔梗和关键部位(海马、丘脑等)的腔梗,因为病灶累及和学习记忆相关的神经纤维,而出现血管性认知障碍。由于腔梗发病的隐匿性,特别是没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常常被忽略,不被患者和医务人员重视。对伴有头痛、头昏、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视物不清、面部发麻等症状的中老年患者,应提高警惕,尽早到医院做头颅CT或MRI,以便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付剑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本版图片 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