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秋。
昨日秋分,迎来“中国农民丰收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中国农民第一次在自己的法定节日里分享来自国家的致敬与祝福。
秋分之前,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大会在沪亮相,昭示着人类科技的新高度,中国以开放的心态向世界敞开大门,预见人类文明的新境界。
巨变,正在发生。但延续千年的中秋佳节,中华文化符号,人类文明的深情记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她对美好世界的希冀和追寻,初心恒久。
若为中秋节画像,在中华传统佳节里,中秋何以内涵鲜明,独树一帜?
中秋,拜月。
这温雅虔诚的传统礼仪,感恩天地赐予风调雨顺,透露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的确,来自遥远农耕时代的中秋节,寄托了中国人对丰收的企盼。中秋,从来都是喧闹的,大江南北,古镇村落,田间地头,赤橙黄绿青蓝紫,渲染出四季里最丰饶的景象。高粱、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还有葡萄、苹果、大枣、柿子……合奏出丰收交响,铺天盖地,气势磅礴。
《平凡的世界》里,作家路遥再现了40年前陕北农村的秋收景象,小说中写到:“农历八月十四日,双水村沉浸在一片无比欢乐和热闹的气氛中。一年一度打红枣的日子到来了——这是双水村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全村几乎所有的人家都锁上了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着筐篮,扛着棍杆,纷纷向庙坪的枣树林里涌去了。在门外工作的人,在石圪节和县城上学的学生,这一天也都赶回村里来,参加本村这个令人心醉的、传统的‘打枣节’……”
秋收,打枣,一个村子的节日,更是乡土中国对丰收、富足的企盼。40年后的今天,中秋时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天南地北的“秋收节”汇聚成盛大的“丰收节”。40年间,对乡土中国无数个“双水村”而言,春华秋实,从“秋收节”到“丰收节”,其间的喜悦和自信,昭示着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的“家国梦”。
中秋,赏月。
欣赏自然之美,企盼吉祥团圆,那些流传了千古的中秋问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奉献给人类文明的深情祝福。
大唐诗人张九龄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何其明媚!
大宋词人苏东坡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其温婉!
最有意思的是,当然是李白,他直接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团圆的日子,从诗词歌赋中的好日子变成国家法定假日,中华民族对这个节日的珍视,可见一斑,其意义不只在于继承传统文化,更在于彰显文化自信。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走向民族复兴的中国,究竟要向世界展现怎样的格调气度?传统节日,就是一种媒介,中秋,向世界传递的是——美好的问候,温雅的情趣,豁达的胸怀。
中秋,问月。
问出一个好问题,比找到答案本身,更有意义,人类文明就是在一个个有价值的猜想和追问中升华。
中华文明,在中秋,提出了不少别致的问题。其中,最著名的一个问题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为了这个问题,中华文明,上下求索。最近10年,中国宇航员进入太空,一次次踏上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新征程。今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之前,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4年来,10位人大代表首次在“代表通道”上亮相,20米“代表通道”走出了“64年惊喜”。10位代表中,有一位正是中国首位“80后”女宇航员王亚平,她的“太空授课”激发了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太空梦”。在代表通道上,她告诉全世界,中国空间站正在全力推进,中国人迈入太空的步伐将更高更远,航天强国的中国高度、中国速度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太空探索永无止境,她愿永远做一名孩子们心目中的“太空老师”。
中秋问月,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宇宙世界的好奇探索。这样的好奇心求知欲,推动人类开拓科技文明新境界;这样的好奇心求知欲,更让古老中华文明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