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动脑
创新精神永不过时
商务部原部长、海协会原会长陈德铭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小时候他在中福会少年宫学无线电,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会组装电视机了。他说,自己在少年宫跟随无线电组的指导员郁宝忠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动手创造的能力,组装收音机、遥控器等设备自然不在话下,几年前自己还组装过一台3D打印机。
实际上,少年宫50年代起所开设的各类科学技术类兴趣课,已经有了现在时髦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总称)教育的影子:让孩子边玩边学,在实践中培养出创新素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每年,有6万人次的科技爱好者直接参加少年宫的科技活动,近百万人次的青少年体验少年宫的科技教育成果。
文化育人
兴趣伴随成长
著名配音演员乔榛参加了戏剧组的活动。乔榛说,“少年宫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地方。”上小学时,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绕个大圈子跑去少年宫门口张望,看到里面的小朋友在参加各种兴趣活动,内心十分羡慕。后来,自己上中学后由于展现出了朗诵才能,被学校推荐参加少年宫戏剧组。从此,乔榛总算可以大摇大摆进少年宫学习了,圆了自己童年时的梦。
“少年宫就是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组员,都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剧场外,少年宫“小伙伴”合唱团指导老师林放说,这种“魔力”其实是一种沉淀多年的文化氛围,不带有功利性,而是回归兴趣本质,大家因为爱好和特长而相遇,因为快乐和友爱而结缘。以合唱团为例,团员们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不仅培养爱好,还养成独立的习惯,形成合作的意识,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渗透,成为影响人一生的重要因素。
丰富课程
注重德育渗透
1953年6月1日,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亲自创办中福会少年宫,作为新中国校外教育的创始地,少年宫成为了少儿幸福成长的金色摇篮。65年来,少年宫始终坚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的教育理念,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少儿艺术创作活动等,让广大少年儿童在寓教于乐中享受童年,拥有快乐的校外生活。每年,少年宫开展各类少儿教育活动300多场次,覆盖近40万人次,开设兴趣小组约77项,培训少儿近4万人次;开展“流动少年宫”、“爱心助我高飞”等公益项目,免费送教送演,年均服务随迁子女逾2万人次。
少年宫还开设木偶、剪纸、书法、国画、民乐、民族舞等传统文化兴趣小组,让少年儿童进一步体会到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感悟和追求,提升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尽管已经开放所有资源,但目前少年宫的接待能力始终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中福会少年宫透露,为了让更多热爱艺术、科学的孩子走进少年宫,少年宫近年来与区政府、街道、特色学校等方面合作,拓展场地和课程,为更多的青少年提供优质课程。昨天下午,20多个兴趣课程还开放了公众体验,共有350多名少年儿童参加了各项活动的体验。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