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在“裸奔”?
金志刚
陌生人社交 航旅纵横尝试“虚拟客舱”遭网友抵制,最终,虚拟个人主页被设为默认关闭状态
触礁关闭 支付宝试水“圈子”社交,因出现不雅照而关闭了两个圈子
强制分享 大众点评鼓励用户用微信登录,“强制”与好友分享动态被批,最终整改
被迫下架 在用户隐私保护上漏洞百出,成为两起命案的诱因,最后滴滴顺风车只能“无限期下架” 本版供图 视觉中国
  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即将到来的AI时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再也离不开电脑和手机。万人互联、万物互联,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伴生着隐私“裸奔”,泄露,被不恰当、不安全应用等种种危险。同时,数据、个人信息和隐私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也为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中国用户真的如某互联网大佬说的那样“对隐私并不那么在乎”吗?事实证明,每当网上出现“隐私危机”,网友的神经是高度敏感的,用户的关注是持续强烈的。尤其是,现在几乎每一个App都有一个“社交梦”,不是社交类App也要想方设法与社交搭上边,但社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用户的隐私——个人信息应该如何使用?用户隐私由谁来保护?

  都想做“社交”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礁”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都是流量生意,保持流量增长、提高用户使用频次,是每一个互联网企业努力的方向。对于拥有了千万、亿万用户的App来说,增加某种社交功能似乎成了一致的选择,这符合用户集群的特性,无疑能够显著提升用户活跃度,能更大维度帮助企业展开更多的商业化探索。

  所以,微信、陌陌、微博、知乎这类“交流为主”的产品不断强化社交功能,支付宝、滴滴、迅雷这类与“人际交流”不太相关的产品也在尝试社交功能,争议因此产生。

  支付宝曾说过“自己并不想做社交”,但它之前的一些尝试却表明还是很“眼红社交”的,但做社交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触礁”,首要的一点就是要预防社交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2016年11月,支付宝试水“圈子”社交,但其中两个圈子——校园日记、白领日记,出现了一些不雅照。支付宝除了让管理员抓紧删除不符合规定的内容,同时调整了圈子的有关规定,后续更是关停了上述两个圈子。

  而滴滴顺风车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声称“要做成一款社交产品”,由于定位上首先错了,继而在用户隐私保护上也漏洞百出,“做社交”成为两起命案(今年5月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案、今年8月浙江乐清女孩顺风车遇害案)的诱因之一,遭全民“炮轰”,被政府主管部门严查,滴滴顺风车也只有“无限期下架”一条路可走了。

  简单回顾一下,就可知滴滴顺风车在用户隐私保护上是非常薄弱的。由于乘客的个性化标签和顺风车司机对乘客可“肆无忌惮地评论”等社交属性,乘客打滴滴顺风车时,司机在接单前就能看到乘客的相关信息,包括乘客此前搭乘顺风车的时间、地点、消费价格等。尤其是评价,“颜值爆表”“声音甜美”“不化妆也漂亮”等评论显然与搭乘本身无关,“美女下车时丝袜容易走光,看得想入非非”等引导性的信息更加“露骨”。上述“评论”或导致司机“动机不纯地挑客”,严重时不排除引发恶性刑事案件的可能。

  涉嫌诱导

  “好友分享”被指泄露隐私

  最近,大众点评鼓励用户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有网友投诉:“它非要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记者曾尝试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果然跳出了大众点评将“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的提示;登录后,记者发现大众点评已“自说自话”地替记者关注了26位微信好友。而在首页,出现了“我的好友”关注过哪个餐厅、点评过哪个景点、签到过哪个酒店等信息,但其实这些“好友”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工作关系甚至是微商。

  根据2016年颁布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App运营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法律界人士认为,大众点评收集的信息远多于提示信息,违反明示原则,且涉嫌诱导或欺骗消费者,是不诚信的表现。

  随后,大众点评发表声明,提出了三条整改措施,包括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通过微信登录并导入好友关系,在支持用户手动关注的情况下给予充分提示;增加包括一键设置“不让别人通过微信、QQ等方式找到我”“取消关注好友”“移除粉丝”“黑名单”等新功能。

  大众点评尝试的是“熟人社交”,而今年6月,航旅纵横尝试“陌生人社交”也遭网友抵制。当时,航旅纵横悄然上线了新功能“虚拟客舱”,支持用户在航旅纵横选座时,查看其他同乘旅客个人主页(默认公开),包括“个人标签”(年龄、星座、城市、常旅客、爱好及中产阶级等)和飞行“热力图”信息(包括用户曾飞往的城市),还可以与同舱旅客私聊。被“炮轰”泄露隐私、制造不安全因素后,航旅纵横将虚拟个人主页设为默认关闭状态。

  用户应受尊重

  重点是知情权和选择权

  社交总与用户隐私紧密相关。近些年,App滥用用户权限饱受争议,搜集和上传用户个人信息、位置、喜好、通讯录成了App的通病。监管部门曾三令五申,要求App在获取用户信息时明确意图和用途。但鉴于复杂的技术原理和用户的弱势地位,搞明白App意欲何为并不容易。

  有时候,哪怕你删除了App都没有用,因为用户数据仍然会被保留在服务器上,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只要注册过某款App,一个人的隐私信息就会一直被“登记在案”。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可想而知。

  同时,由于《网络安全法》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还是相对原则,具体实施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在我国现在还没有关于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的情况下,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往往存在侥幸心理。

  许多App的一大弊病就在于,他们把用户数据公开并且社交化之前,并没有明确征求过用户同意,也没有给用户说不的选择。用户拥有并理应得到企业尊重的有两大权利,一是知情权,二是选择权,简而言之,“我可以自己主动公开个人信息,但你不能在我不知情的情况,未经允许就把我的隐私给公开了、出卖了。”   本报记者 金志刚

  记者手记

  保护隐私须坚持“三不要”原则

  支付宝是一个“全民App”,在“隐私问题”上也曾碰过壁,比如“圈子事件”,再比如“年度账单事件”。也正是因为看到隐私保护做得不到位会“很麻烦”,蚂蚁金服设立了首席隐私官、成立了隐私保护办公室,最近还发布了《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白皮书》,强调了隐私安全的重要性。蚂蚁金服首席隐私官聂正军表示,在隐私保护这件事上,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应该坚持“三不要”原则:不要替用户做主,不要滥用数据,不要采集来历不明的数据。

  聂正军认为,“在隐私保护的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目前在蚂蚁金服,如果涉及数据采集,系统会全程监控,一旦发现存在未经用户授权等风险,将启动预警或直接终止;在数据使用阶段,运用技术对数据进行智能分类,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特别标识与脱敏处理,防止信息泄露;同时遵循“最小够用”原则,建立了细粒度的权限控制。在数据共享阶段,不但对数据异常调用行为进行实时监测,而且限制合作伙伴调取用户数据前应取得用户同意。

  App的使用,一般是越不打扰用户越好。但对现在的支付宝而言,涉及到信息授权时,是必须要“打扰”用户,请求其授权的。聂正军告诉记者,隐私保护不是企业被动的负担,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也为了企业能走得更长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既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又能保护好用户的隐私?这是整个世界互联网行业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科技可以让数据的价值更加充分使用,但也唯有科技才能实现更有保障的隐私保护”。

  随着数据分析技术的更新和智能算法的自我学习,未来大数据分析将更具多样性,分析结果也将更有针对性和可用性,能够帮助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防护的实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更多新技术的应用,跨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将满足用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全球都在探索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挑战,在战略部署、法律制度、政策引导等方面多头并进。我国也在持续推进信息通信业的法治化进程,完善法律制度,创新监管手段。

  本报记者 金志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体育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0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第A14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16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在“裸奔”?
霸道手机应用 不给隐私权限就不让用
个人信息被泄露 三成受访者“自认倒霉”
使用手机App时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
新民晚报新视界A05大数据时代,我们的隐私在“裸奔”? 2018-10-07 2 2018年10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