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建好似“糖葫芦串”
作为桃浦镇第一批农民动迁的老旧小区,和乐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多为一室户和两室户,没有客厅,过道就是厨房,房型设计不甚合理。于是居民想方设法在外墙的凹立面,搭出一个个悬空屋,被形象地称作“腰包”,主要用作卧室或厨房。有些楼栋一层以上都挂起了“腰包”,好像“糖葫芦串儿”。由于大部分悬空式“腰包”由彩钢板搭建,用三角铁支撑,因过量承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无违建居村(街镇)的创建,和乐苑悬空式“腰包”拆违进入攻坚阶段,可是推进不尽如人意,最大的难题是居民不配合,施工作业难度极大。
由于房型问题,部分居民对当年动迁安置有怨气,如今要拆除好不容易搭出来的几平方米,可谓是动了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些违建都是老百姓用真金白银搭起来的,有些确实因为生活上的不便,才不得不向外扩建。”拆违办工作人员葛黎明称,拆违办、城管、居委会每每上门约谈违建户,都被拒之门外,也不接电话,好不容易蹲点守到了人,他们反问“为什么要先从我家开始拆”,“我家情况这么困难,你们拆了,我们怎么生活”。
此外,若碰上“糖葫芦串儿式腰包”,则必须征得全部楼层违建户同意后,方可统一施工。而且拆除作业难度极大,除了需要搭建脚手架,违建内部的钢结构非常多,施工队需要进行热切割,像切“豆腐”一样,将违建垃圾一块块切割后,运送到地面,以保障地面行人的安全。
党员带头拆除“腰包”
如此多的难题,如何解决?通过前期摸排梳理,拆违小组决定先从党员和买房入住的居民处打开“口子”,慢慢辐射整个小区。
“居委会干部找到我,希望我带头做表率,我想了想随即答应了。”第一家拆除“腰包”的,是青年党员朱立超,他家分配的房子分别在3楼和5楼,均为两室户,住着父母、哥哥和他4个人。今年9月朱立超要结婚了,朱家赶在办喜事之前,把上下两套房子都搭出来一点,做了个“腰包”,现在装修不到一年的婚房必须拆违。
为了做通家人的工作,朱立超带着父亲看了几个正在拆违的小区。实地走访让父亲感触很大。5月底小区拆违开始,朱立超收拾起婚房家具,叫施工队进场,将违建拆除干净。“长痛不如短痛,虽然父亲生我的气,未婚妻也直说我傻,就这样损失了好几十万块钱,但我觉得这样做值得。”朱立超表示。
改造房型方便居民
在拆除“腰包”的同时,面对居民生活的不便,桃浦镇结合和乐苑的实际情况,推出了“样板房”改造计划。在不变动房屋结构的情况下,进行房屋改造,扩大走道的宽度,合理安排厨房布局等, “我们将外墙保留10厘米做窗台并做好防水层,将灶台宽度控制在45厘米以内,定制宽为20厘米的水斗和宽为30厘米的煤气灶,进门处的灶台位置采用斜面处理,扩大通道宽度。”葛黎明介绍。
当镇拆违办提出将居民陈阿姨家房子作为首个“样板房”进行改造时,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陈阿姨的“样板房”改造完成后,看到焕然一新的生活环境,她笑得合不拢嘴。和乐苑“样板房”的出现,成为拆违工作的“加速器”。据悉,和乐苑“样板房”现已推广至整个小区,大多数居民均以“样板房”为参照,自行对家中的厨房进行装修改造,切实解决居住空间小的问题。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王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