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在张瑞芳任团长期间,1982年,演员剧团从大木桥路迁至武康路395号,在这幢白色小楼里,留下刻苦排练的身影,也留下无数的经典银幕形象。
36年后,张瑞芳老师笑意盈盈地,“站”在武康路395号小院的深处,见证这个走过65年历程的剧团,重新出发。
“你看这个眉毛,最早我按照真实比例做的,但感觉出不来张瑞芳老师干练的性格,她是老团长,带领大家在改革开放初始干革命,得有气魄。”蒋铁骊(见图)告诉记者说,“还是后来,佟瑞欣(上影演员剧团现任团长)给我做了一个挑眉的表情,我忽然有了灵感,把眉毛修细了,挑高了,人物的精气神就出来了。”
但另一方面,大家熟悉的张瑞芳大姐又是亲切的,“所以气质上既有‘李双双’的干练、犀利,也有温和善良,但又不能做得太柔美,这个平衡点并不好找。”作为成熟的雕塑家,蒋铁骊在创作后期,几乎改掉了最初人物的下巴和牙齿,“现在你看,瑞芳大姐一直在朝我们笑,特别亲切。”
经过几个月的不断修改和打磨,中年张瑞芳终于笑着“站”在了秋天的阳光里。“要感谢上影演员剧团,他们不仅给我这次创作的机会,而且非常信任和尊重雕塑家的表达,这对雕像的创作和最终效果的呈现,也是非常重要的。”蒋铁骊说。
秋日的阳光里,张瑞芳穿一件旗袍,系着领口,精神抖擞,温暖而亲切地看着这个小院和她也曾经工作过的小楼,“总体来说,这个雕像,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蒋铁骊笑了,他说如果能用这样一尊雕像帮助大家重温、定格往昔的美好,并且激励演员剧团走向更灿烂的未来,他觉得很荣幸。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