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海已发展成为全国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IPTV第一城,5G通信基站也落户虹桥商务区,欲为即将开幕的进口博览会提速增效。今年上海还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迈开了新步伐。
孙卫星
最近参与筹备进口博览会新闻中心,欲为中外记者营造一个通信顺畅的采编环境: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每个网络终端平均配置20兆带宽,同时满足3000多名记者上网工作;境外记者瞬间就能向大洋彼岸的通讯社发稿……这些场景在40年前还只是科幻小说中的想象,如今却已梦想成真。
目睹这一切,脑海里浮现出1970年代公用电话排队使用的窘况、1980年代申请安装座机得“开后门”的尴尬、1990年代到电信大楼预约国际长途电话拜年的情景……如今足不出户,便可与海外亲友视频聊天,既方便又省钱。
1984年9月28日上午,时任新民晚报记者的我使用上海第一台国际直拨电话,直接拨打香港《新晚报》编辑部的电话,与港报编辑部主任李其燊一问一答,先聊港岛天气,再聊港报要闻。我欣然相告:今天上海正式开通国际直拨电话,今后联系起来方便多了。对方听了很是高兴:好嘢,好嘢!
挂断了电话,赶写新闻稿,记述香港同胞国庆观礼团上午启程、港交所股票开盘上涨……这则“本报讯”篇幅不长,既抢发了上海开通国际直拨电话的当天新闻,又描绘出香港民众喜迎国庆35周年的欢愉心情,稿件当天在一版头条刊发后引发市民广泛关注。
这些关注也反映出改革开放之后的轻松心态,“文革”期间有谁胆敢提及“海外关系”?拨乱反正之际,邓小平同志一言九鼎:我们现在不是关系(海外关系)太多而是太少,这是个好东西。这让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可是,海外关系离不开电话联系呀,这又让许多人家颇为犯难:1978年底全市程控电话只有9.9万部,逢年过节挂个国际长途拜年心疼钞票啊!于是,装一部私宅电话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期盼。
说起电话,话题不少:40年前去外地采访,只能靠“拍电报”发稿,海外采访传图片更难。然而,改革开放春风化雨,上海电信产业发展注入勃勃生机,不仅是住宅电话数量大幅攀升,当年被称为“大哥大”的移动电话也成了寻常人的标配,手机用户突破3640万户,每百人拥有136.3部手机。“现在采访报道绝对方便,用手机就能随时发稿、随时直播!”这是老记者们茶叙时的最大感慨。
不仅如此,上海还发展成为全国宽带第一城、光网第一城、IPTV第一城,5G通信基站也落户虹桥商务区,欲为即将开幕的进口博览会提速增效。今年上海还将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的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又迈开了新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