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两天前到公平村采访,对眼前的情景颇感意外。一位村干部解释:“从上个月开始,伲村干部都没有办公室啦,村委会办公室全部改建成了家门口服务中心的功能区,我们都在一门式服务大厅里挂牌服务!呶,你一进门就在左手边看到的办公桌,就是书记的服务点!”
按浦东新区和泥城镇党委深入推进大调研不断完善“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去年底,公平村在打造家门口服务延伸点“自治老宅”的同时,村委会的办公楼也大变样了:
一楼原是农资仓库和会议室,现被改造成为一门式服务大厅,服务台只有半人高,前面还放着椅子,村干部坐在服务台后面挂牌接待。“农业 村庄 河道改造”“建房 安全 民兵 环保”等服务项目指示牌一目了然。
村干部从原先集中在二楼的办公室里搬下来了,二楼腾出的空间被改造成为服务村民的三间功能室,村民可以来这里编织女红,也可以习字作画,或者参加健康咨询。
变身之初,办公楼二楼保留了一间办公室给陈琪,想给村民解决矛盾、诉说烦恼留一个讲“悄悄话”的地方。然而,从去年底改造至今,这间办公室基本闲置。这一方面是因为村委会工作到位接地气,村里氛围越来越好,村民矛盾少了,用不着找她讲“悄悄话”;另一方面是因为陈琪自己也喜欢坐在一楼,随时随地为村民服务,免得老百姓来找她还要爬楼、敲门、约时间。于是最后一间办公室也改成了村民议事厅和“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
如今,浦东新区都在按照“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要求,推进高水准的家门口服务体系。“村干部下楼”虽是几小步,但实实在在是走近群众为民服务的一大步。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