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国之重宝在上海”——故宫文物南迁文化走读活动,几十位文物爱好者们沿着考据后的文物流转地址,从新开河到上海火车站,重游了市区熟悉又陌生的道路,致敬用生命守护着国宝的安危和民族的复兴希望的故宫护宝人。
熟悉的道路因历史变得新鲜
昨天上午,首批走读团在外滩新开河聚首,这里是故宫文物到岸原址。1933年3月5日中午12时左右,包括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在内的第一批2118箱文物顺利抵达上海外滩金利源码头,距离仁济医院旧址,原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只有10分钟的步行行程。史料记载,当时仁济医院旧址是一栋6层高楼,俯瞰周围,可以布置严密的安保措施,且与巡捕房报警联通。3月6日《申报》刊登了第一批文物运抵上海的新闻报道。
现在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许多的旧时路名不存,而且即使是路名仍在,门牌号也几经变迁,正是这种跌宕曲折,促使今人更加认真,在考证这条故宫途径上海的市内路线时绕了很多弯路。线路策划者、考证人佳丽告诉记者,位于延安路四川北路的仁济医院旧址如今不复存在,当年的四川路32号也只能大致定位在今天大壶春生煎的隔壁。石门二路(麦根路)当时并非是一根直线道路;火车站门口的秣陵路原名金陵路,和如今的金陵路重名,也一度误导了考证。文物转运途经闸北区的路线,因为铁路和恒丰路桥的关系变化不大。
拨开历史迷雾,上海市区里的熟悉道路因为这一段精彩的历史留痕而变得新鲜起来。
上海曾经是国家宝藏避风港
“九·一八”事变后,华夏飘摇,国难日深。故宫博物院动议将所藏文物精华南迁,以避日寇嚣张气焰。原定1933年1月31日起运,但因车辆不够分配和受到阻挠,延至2月5日晚才正式起运(其中第二批开始加入了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文物6066箱)。出于安全考虑,火车没有直接走京沪线,而是舍近求远,绕道平汉线郑州转陇海线徐州,兜圈上京沪线。
3月5日之后,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有五批文物抵沪,共计19557箱,保存在法租界天主堂街26号和英租界四川路32号两处库房里。1936年12月,分五批由专列转迁南京,存入新建的朝天宫保存库。
文物当时曾在上海引起轰动
文物在上海存放期间,除了常规的清点、登记在册外,还曾走出过国门。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选送瓷器、书画、铜器、玉器、织绣、古籍、折扇、景泰蓝、漆器等文物1022件,参加在英国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轰动欧洲,吸引了42万多名观众。赴英展览之前,1935年4月8日先在上海外滩中国银行大楼二层进行预展,原定4月30日闭幕,由于观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延期到5月5日才结束。
故宫文物的南迁,还意外地促成了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即文渊阁《四库全书》选本的影印出版。早在1917年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张元济即有心进行这项伟大的工程,然而历经十数年的尝试,该计划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数度流产。1933年3月当故宫收藏的文渊阁《四库全书》随故宫文物南迁至上海后,影印《四库全书》的希望再度燃起。很快,教育部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合同,经过专家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出版《四库全书珍本初集》。
线路策划者佳丽对人文行走的旅游方式情有独钟,而这条线路从策划到实地走访再到最终落地历经半年时间,其中她翻阅了上海老地图、《申报》等来自上海图书馆的档案,从封存历史中钩沉出历史的痕迹。城市的历史牵动着文脉,故宫文物是团队设计的第一条上海城市文化走读的路线,“这条路线是首次对公众展示她的面目,也是第一次将国之重宝在上海的这段历史向世人道出,相信会有更多人了解城市走读的重要文化意义和传承作用。”
本报记者 乐梦融
>>>相关链接
抵沪存放路线为:新开河路人民路路口小广场(金利源码头旧址,文物由船运到达上海处)-天主堂街26号仁济医院旧址(今延安东路四川南路口,主要文物存放上海地点)-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
离沪赴宁路线为:四川路32号业广公司货栈(今四川中路元芳弄北侧)—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虞洽卿路(西藏中路)-静安寺路(南京西路)-卡德路(石门二路)-麦根路(石门二路)-苏州河舢厂新桥(恒丰路桥)-金陵路(秣陵路,也曾称为麦根路)-康吉路-麦根路车站(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