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相关的便是死亡,它就像是一轮黑色的太阳,而皮皮以伤痛之笔,直视它耀目的黑色光芒。
书的一开始,皮皮便将死亡这一个沉重的话题砸在读者的心上。而全书的事件,也是围绕着死亡展开。的确,死亡这轮“黑日”,隐没在人生路途的暗处,我们看不见它,却能感受到它的炙热与滚烫。它就在那里,每个人都不愿遇见,不敢抬头看它,却也都无法避免地走向它。而皮皮写这本书,便是以朋友、亲人、路人的第三方身份,去观察她的朋友、亲人、陌生人与死亡的会面,而亲情的纠葛,分离与爱,畏死与向死等主题便在死亡这棵树的主干上展枝生叶,郁郁葱葱,构成那个叫人生的图景。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可以把这部书看作皮皮走出父母离世的伤痛之书。因为伤痛,她试图寻找死亡之外的那些细微的感触,在死亡面前,原先的自由与无畏似乎都被搁置了,而精神的原生图景,却渐次展开。她发现了老年世界的无比真切的“事实”——某种日常生活中因为习焉不察而忽视的真实。因为死亡,日常已经成为新的日常,一种对死亡抵抗的日常。从前的所谓正确的生活,因为死亡的推动,迈向更为“完整”的生活。从自己的父母、亲人,到身边所见所闻,皮皮重新发现了这个世界的简单与沉重。这也让她找到了新的写作视角——转向临终关怀,用文学的方式展现生命垂老的社会现实。
书的前三章讲自己的亲人,后面讲异国他乡的故事。毫无疑问,正是皮皮父母与舅舅的离去,促成了皮皮与死亡的对视。当那些为作家遮挡死亡的亲人走远,死亡的黑日便真正赤裸裸地呈现在眼前。由此,我不禁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作家站在那里,看着自己亲人远去,无可奈何。《目送》谈的是生,是亲人的不舍,而《渐行渐远》谈的是死,是经历太多死亡后的彻悟,是不再惧怕那轮黑日的勇气,皮皮没有伫立停留,而是向前追逐。
《渐行渐远》中反复谈及过关于分别的话题,而其观点颇为独到。父亲病重,母亲想见上最后一面却被父亲拒绝,不是因为怨恨,而是畏惧,畏惧死亡,因为父亲明白这最后一面就意味着死亡倒计时,而人的求生欲使自己本能地避开死亡,避开那轮黑色的太阳。在死亡的大幕下,人性被揭示得清清白白。书中有许多篇幅,虽然主人公不同,却都面临“老去”的共同事实,而当我们老到不由自主的时候,还怎么保证有尊严地活着?皮皮清楚,真正的分别并非生死两相隔的时刻,而是当子女不再理解父母的所作所为,人心的分开才是真正分别的时刻。告别,远远比死亡要早得多。对于这些生离死别,皮皮写得非常节制,正是因为这种节制,我们却无比深刻地感到了那种巨大的悲伤。
另一个新颖的看法便是关于“孝”,在这本书中,“孝”更多的是子女应尽的责任,某种程度上讲它又束缚了父母而使他们受苦,这颇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却又十分有道理。皮皮借死亡这把手术刀去解剖这种矛盾的人生,死者的、亲人的、朋友的,看似冲突却又合理,源于死亡又归于死亡,最终延伸到自由与解脱上,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也即是说,虽然书中的故事不同、主题不同,但它们产生发展的动机都是死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本哲学书,它的思想内核是死亡,探讨的范围是人生,它没有冷冰冰的说教与高深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由故事里的那些活生生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去向你揭示,使你沉思,引你彻悟。
与小说相比,这本散文集的语言更为朴质、有力,寥寥数笔,或阴郁或开朗的气氛便涣然而起。简淡的笔触里饱含着激情,犀利地削砍出死亡的模样,并从字里行间渗透“爱”的底色。作家虽然没有完全摆脱那些与死亡相关的经历,但皮皮用“爱”与“温暖”刺穿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求生的挣扎、儿女的无奈、变异的情感、对老人世界的误读等等,使全书流淌着“哀而不伤”的静穆。虽然她在书中写道:绝望迅速建立的宁静,使人可以与一切悲惨苦难相安。而她的笔,却透着一种绝望之后的静,那是面对“向死而生”这一人生现实的坦然,在这样的宁静中,我们看到了一颗纯净的心与人人谈之色变的死亡面对面的直接碰撞,去思考和揭开那些关于死亡的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