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乔家路纪事
夏 晓
  夏 晓

  乔家路是上海老城厢东南的一条历史相当悠久的老路,以前是一条河浜,叫乔家浜。之所以叫“乔家浜”,大概与明代将领乔一琦的家族在此居住有关。今年,我已五十五岁。从懂事起,乔家路就伴随着我成长,后来的工作又是围绕着这条路,乔家路承载了我太多记忆。

  乔家路药局弄口的最乐堂,是乔一琦将军的故居,乔家路143号是他的将军府旧址,门口插旗杆的那个石墩子是真正的文物。最乐堂的后面曾经有个药王庙,我们家的房子原先就是药王庙的庙产。后来,药王庙的大部分成了乔家路小学,我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家门口的小学上学了。家门口上学的最大福利,就是可以踏着预备铃冲进教室。家门口上学也有劣势,那就是一放学就容易被家人抓回家。而那个时候的男孩子,正是玩心最重的时候。往往是下课铃还没响,心思早就飞出了教室,一心只想着外面的世界了。

  外面的世界其实也不大,就是乔家路上的梓园。梓园因园中有一棵百年梓树而得名。听家里老人们说,因为家道中落,原来的房主把梓园卖出,几经转手,到了书画家王一亭手里。梓园有一个漂亮的两层西式骑门楼,在乔家路上格外引人注目。罗马柱和浮雕装饰清晰可见,中间“梓园”二个字,据说是书画大家吴昌硕的笔迹。进入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幢西式风格的老楼,这在老城厢里并不是很常见。1922年,王一亭就是在这里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而登上这座洋楼的楼顶,梓园的一切尽收眼底。当然,这些都是我成年后才会留意的事。小时候的我,只会和同学们一起翻墙进园。里面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还有一座大假山,都留下了我们打闹嬉戏的身影。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已不再是那个放学后飞奔在乔家路上的孩童。今年,我在乔家居委已工作八年,做书记也有四年了。但我依然会在这条最熟悉的路上走着,有时是带着新来的居委干部熟悉社区,有时只是单纯地去看看我们的居民。这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最喜欢我跟他们聊聊天。偶尔出差几天再见面,他们就会问,书记你去哪了,这几天怎么不见你。我念着他们,我知道,他们也盼着我。

  这些年,乔家路变化挺大。沿街的建筑涂刷一新,各种违章搭建也被清除一空。但我还是隐隐有些担忧。这条路上的房屋大部分都是砖木结构,就怕着火。每次听到消防车的声音,我都要竖起耳朵分辨方位,听到不是向乔家路来的,就会大大舒一口气。五十多年,让我对乔家路了然于心,充满感情,这里浓缩了上海老城厢700多年的历史,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乔家路的一砖一瓦也别具一格。

  十日谈

  上海老城厢忆事

  责编:徐婉青

  品华坊里的四代人,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怀念陈榕甫先生
好夜晚,莫问前程
芳·藜(局部)
吾家北山
慢成长凝结好滋味
乔家路纪事
给妮妮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5乔家路纪事 2018-10-14 2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