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与家庭幸福
陈钰鹏
  陈钰鹏

  德国幽默诗人和画家威廉·布施写过一句流传了141年的名言:做父亲不难,难的是已经做了父亲。以前的人几乎从不讨论这个问题:要不要生孩子。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现代人类,都是出于对物种的保护和继承而繁殖后代的,这也是进化论的中心思想。

  按行为学家的看法,事情明摆着:孩子是幸福生活的一部分。谁若不要孩子,等于跨入了影响继续进化的风险。但现在不同了,一方面,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到处显得繁忙嘈杂;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有一群人,按时下的说法,应该叫“主动型丁克族”(双方都有生育能力而不想要孩子),他们认为,在我们的文明社会里,孩子不再是“必须的”,而是已经成为了一个“选项”。因此,我们必须作出聪明的决定——要不要孩子。于是又冒出来一个现实问题:一个孩子能带来多少幸福;或者反过来问,一个孩子会夺走我们多少幸福。科学家们真的做了这样的计算,他们采用国际通用的满意度记分法,将对生活的满意度分成零至十个刻度,表示幸福指数。2017年,罗斯托克的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研究所做了一次大规模调查,参与调查和答卷的有2万对父母,他们被要求,对第一个孩子出生前后的生活满意度给出分数。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满意度平均下降了1.4分,最严重的下降3分。

  以前在中国,生孩子被看成投资,而这种投资最好是能尽快得到偿还。“早生贵子”和“子孙满堂”是“幸福”的代名词,没有一个家庭会说不要孩子的。在美国,不要孩子的现象已经出现很久了,“有孩子”被称为“父母幸福缺陷”,并已成为常用概念。记得上世纪末,有不少欧美年轻夫妇和中年夫妇通过国际红十字会来到中国领养孤儿,其中不乏有意识不生孩子的。

  不妨回顾一下世界历史,十八世纪是欧美启蒙运动的时代,那时候的人把自己看成理智的个体,他们对生活有着比吃饭、睡觉和祈祷更重要的追求——希望活得幸福;对孩子也有了崭新的认识,孩子不再像以往那样被看成“不完善的微型成人”,而是有自己头脑的机灵小人,人们突然感到了有孩子的幸福,家庭里出现了儿童房间、儿童时装、儿童玩具、儿童书籍,儿童教育方法也成了热门话题。

  “不要孩子”是一种全球现象,很多中国的年轻父母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国外的生活理念和幸福概念,从“延续二人世界”到“主动型丁克家庭”,说到底,是一种过分考虑“小我”的幸福观。有的人把孩子和“事业”置于绝对对立的地位,认为把“过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太影响事业;必须指出,还有不少人错误地把事业仅仅看成是赚大把大把的钞票。

  也许该提醒一下,父母照料孩子和以后孩子照料父母,这不是通过某种激素一下子可以控制的,而是需要先行经历的。

  遗憾的是,全世界的无子女年轻夫妇常常会用这样一句话来搪塞:“孩子吗?我们原则上很想要,但现在正好不是时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广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图片新闻
夜甚
老苏的从容
孩子与家庭幸福
我与钟点工
热爱老柴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6孩子与家庭幸福 2018-10-14 2 2018年10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