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张艺谋的新作《影》,有点郁郁寡欢,心中仿佛压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我透不过气来。虽然满眼是雨雾笼罩的水墨画,视觉冲击无可挑剔,但透过画面,传导出来的是阴森恐怖的深恶阴谋和阴鸷残暴的人性之恶,就连那个貌似“寻求正义”的男主影子,在深重的压抑下,把展现人性光辉的可能性也屏蔽了。
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是张艺谋一生崇敬的偶像,这部《影》,或许正是张艺谋向黑泽明《影子武士》的致敬之作。但价值观的偏差,变成了“失败的致敬”。黑泽明的武士精神,在张艺谋的《影》中变成了流氓精神。不择手段的阴险伎俩,没有底线的疯狂杀戮,哪有“审美”的对象,皆是丑陋的流氓!
此刻,我念兹在兹的是这样的疑问:对于张艺谋来说,能够掌握巨额资金大玩特玩拿手的摄影技术,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此前,他的很多电影,拍成了“升级版印象系列”,用人海战术勾勒宏伟画面,登峰造极,无人能及;加之他对摄像机的调度,把一个摄影师的才华发挥到淋漓尽致。眼前的这部《影》,故事讲得比前几部要好些,可是真正的亮点还是画面:没完没了的淫雨漶漫,神秘莫测的阴阳八卦,变化多端的兵器对决……营造这样的构图,想必花了很多银子,可是,他想传达什么呢?除了把故事讲得充满悬念,难道就没有一个基本态度么?
是的,我在乎的是“基本态度”。无论你是臆想的三国故事还是复杂的阴谋连环套,你总得通过角色,承载起导演的价值观倾向。再幽暗的阴谋故事,也要展现人性之美,让人看到绝望中的希望。可是本片中的角色,个个心机深重,个个老奸巨猾,把好端端“收复失地”这件爱国大事,弄成惨绝人寰的悲剧,观众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地被唤起“爱国情结”——这边厢,为王为臣的两个主角,灵魂如此丑陋,他们虽然都有“收复失地”的心病,可是那块失地一旦被他们“解放”,除了加剧彼此的阴谋之斗,人民有何益处?那边厢,胡军扮演的守城大将倒是一身武艺加光明磊落,你要让观众把他当敌人恨起来,还真恨不起来。于是就很想请教老谋子:你除了要把故事讲得“精彩”之外,对这些人设,你持什么样的“基本态度”?
从红红的高粱到红红的灯笼,从父亲母亲到土鳖秋菊,那时候的张艺谋,用简洁明亮的视觉效果,呈现了一个个接地气的人间故事。那个时候,张艺谋的内心隐藏着艺术精灵,有一种出乎天然的艺术冲动。然而在为名所累之后,他的影片越来越“形式大于内容”,用铺天盖地的视觉冲击掩盖内涵的苍白无力,明眼的观众一眼就能洞穿。说到底,他的内心已经没有艺术精灵在奔跑,基于价值观之下的狂野浪漫已经远离他的灵魂,他只是在用手艺在劳作——尽可能发挥镜头特长,尽可能把故事编得圆满,仅此而已。
历史故事无论多么真实或多么演义,编导一定持有自己的立场。这种态度,源于某种“现实相关性”。这是创作的初衷和动力,也是电影市场的内在需求。我不知道这部《影》能够折射出多少现实启迪,甚至仅仅流露出一点点人性之美。中国的历史中有太多的黑幕,太多的尔虞我诈,太多的幽暗心理,太多的人性之恶,好的电影,应该给人以希望,通过对人性之恶的揭露和鞭挞,伸展人性之美,让银幕之下的现实生活,得以良性促进。
这部《影》,是极尽幽暗阴谋的“印象”升级版,虽然画面考究,“邓超打邓超”也有看点,但我对如此呈现“满眼的人性之恶”感到窒息,它缺乏深刻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原谅我“恨屋及乌”——或许,这一切,源于老谋子已经缺乏人格魅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