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时30分,距离开馆还有一个半小时,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到了人行道上,人群中讨论眼前这栋建筑物的人不少。一位老先生熟知此地历史,“我是精耕细作游上海。”这位韩先生想得穿,他把这当作旅游,“晚上回去,还不要住宿钱了。”这番话,引起了的大家的善意笑声。
开馆了,人群涌入。第一天观光打卡的人固然很多,但别忘了,这里可是一座图书馆。一位女生躲在图书馆内红色圆柱后埋头啃书,与心情激动拍照留念的人形成鲜明对比。这位王同学告诉我们,今天带了不少功课来图书馆学习,要看书要做卷子,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想到,没想到,这么多人!”还有不少人像她一样,用休息时间来充电。二楼采光很好的靠窗座位上,两位女士面对面坐着,研习人体结构、骨骼经络的知识。一问才知,两人一位学中文出身,一位学金融出身,现在继续教育学院成了同学,一起学习中医知识,“人到中年,充电、养生两不误吧。”
中央花园里,一个小姑娘打扮成格格,在绿化带旁摆起了造型,爸爸妈妈忍不住拍个不停。原来,这是为了游览这“小故宫”,一家人特地将几天前学校迎国庆活动时置办的衣服再拿来穿了一次。图书馆中,举家出游的真不少。在这古典与现代结合的新图书馆中,规划了文献借阅、数字服务、展览展示、互动交流等四个基本功能区,让图书馆不单好看,更加好用。
试运行期间图书馆开放到晚上6时,天色渐暗,悠扬的萨克斯曲《回家》从音响中传出,到了闭馆的时候。在走出图书馆的人群中,我们遇到了一位老先生。这位徐先生说,他是带着怀旧的心情来寻找青春记忆的。“我进来没去看书,直接先去以前的教室了。”老先生拿起手机给我们看,原来他是同济中学六六届的高中毕业生,曾在这度过少年时光。不少老同学听闻开馆,都邀约要一起来再看一看。
八十年光阴似水,从当年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到同济中学,再到现在的杨浦区图书馆新馆。时代在变,名字在变。不变的,是一代代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望。
新民晚报融媒体 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