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区幽静的岳阳路上,有两处著名的文物保护建筑,一处是宋子文旧居(岳阳路145号),另一栋是马路对面的霖生医院旧址(岳阳路190号)。霖生医院是中国早期的西医医院之一,由晚清旅美幼童牛尚周的儿子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创办于1920年,抗战前名气很大。牛家兄弟是宋子文的表哥,牛母倪珪金与宋母倪珪贞是亲姐妹,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宋子文家人少花园大,他当年在南京做官,只有周末才回家。而马路对面的霖生医院,面积不大,但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很多。
壹
港督病愈成大广告
霖生医院的主楼是一栋淡黄色的三层英式老洋房,整体布局与中国传统民居及一般的洋楼都不同,外观似呈刀把形,最漂亮的建筑立面在西部,一排尖尖的红屋顶右下侧,缀着一个半圆形的门廊。估计门廊外现在的停车场一带,过去是一片草坪,病人从门廊里出来,可以到草坪上散步。楼的东侧靠大门的地方,有一湾清澈的池水和喷泉,周边围以高大的香樟和玉兰树。这样一个幽雅宁静的环境,无疑于治病和疗伤大有补益。
霖生医院的创办人牛惠霖、牛惠生兄弟是我国早期的“海归”西医。牛惠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牛惠生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他们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上海滩久负盛誉。1920年,他们各自取自己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组成“霖生”,开办了自己的医院。
他们的医院开张不久,适逢英国驻香港的总督病重垂危,电请英国政府派良医前去救治。英国政府的卫生部回电说,用不着从伦敦派医生,请上海霖生医院的牛惠霖医生去就行了,牛惠霖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医学博士,刚回上海不久。他在伦敦期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过程,在大战中担任了重伤外科手术主任医师,英国医学界了解他的实力……牛惠霖医生远赴香港出诊,为港督治病,果然手到病除,香港、上海为之轰动。消息传出,这也在客观上为霖生医院作了个大广告。
贰
设法保住陈赓伤腿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的会昌之战中,陈赓大将不幸腿负重伤,他的左腿连中三弹,胫骨、腓骨都被打断。行军途中,只能做简单的手术,但陈赓的骨头不幸被接歪了,两个月后辗转来到上海时,伤势已经恶化,腿肿得很粗。经过组织联系,找到牛氏兄弟为他医治。
见是枪伤,牛惠霖医生初以为陈赓是强盗作案被人击中,不太情愿为之诊治。后来陈赓见牛医生谈吐很实在,就实话实说,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负伤过程,即刻消除了误会。通常像这样的病腿,只能作截肢处理,但陈赓表示这条腿千万不能截掉,自己还要承担更繁重的工作,请牛医生千万保住自己这条腿。牛氏兄弟仔细检查、研究了他的病情,安排他在霖生医院住了下来,采取各种方法细心为之诊治,终于为他保住了腿。
这期间还有个危险的小插曲。陈赓手术之后发现,这里还住着不少黄埔军校的军官,他们与上海的军政头脑有着各种联系,常有“要人”来看望他们。陈赓也毕业于黄埔军校,又以善战闻名。因为当时已是白色恐怖时期,原先黄埔军校师生各自的政治立场不尽分明,他怕被他们认出,就躲在房间里。就在陈赓的腿伤快要痊愈时,隔壁房间住进了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团长,他认识陈赓。有一天,这个团长的马弁也认出了陈赓,接着,这个团长就主动过来攀谈,问他的腿是怎么受伤的,陈赓只好敷衍他。他不相信陈赓临时编造的“故事”,提出了很多疑问。陈赓明白自己已经处于相当危险的境地,于是当机立断,趁那人一离开,立马请人背着他逃离了医院,牛医生那里连招呼也来不及打。事后有一天,牛医生在路上巧遇陈赓,关切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陈赓据实以告,牛医生遗憾地说:“真是没想到啊,早知道这样,给您安排一间隐蔽一点的房间就好了。”
1932年,陈赓大将的腿在战场上再次负伤,仍旧找到牛氏兄弟来到霖生医院,从此他们成了好朋友。直到1949年以后,牛氏兄弟已经去世多年,只要提起当年他这条伤腿,陈赓就对牛氏兄弟赞不绝口,充满敬意。
叁
治病救人 “有医无类”
孔子有“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牛家兄弟则奉行“有医无类”的治病方针,就诊者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街头乞丐,有钱无钱,在他们眼里,一律都是病人。牛惠霖的大女儿牛恩美医生回忆说,治病救人在父亲和叔叔看来是至高无上的职责和使命,救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有时贫苦的病人拿不出应付的钱,父亲和叔叔很同情他们,一定要把他们的病治好才肯放他们走,有时还会送给他们回家的路费。
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时,宋家三姐妹与何香凝等社会名流发起举办伤兵医院,全力救治伤兵,牛家兄弟积极响应,大力组织战地救护,霖生医院也成为救治伤病员的一个基地。牛惠霖还担任了上海地方协会救护伤兵第一医院的院长、公共租界万国商团华队的军医长。
牛惠生当时被誉为国内骨科的第一高手,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时年仅22岁,他是美国医学会及骨科医师协会的会员,回国后除了与其兄合办霖生医院外,还于1928年开办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一家骨科医院:私立上海骨科医院(又称牛惠生骨科医院,在徐家汇路852号)。
肆
中国西医学界“泰斗”
牛家兄弟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受到各界一致的拥戴。可惜,世事的艰难是很难预料的。牛惠霖、牛惠生兄弟在医学界的名声使他们终生都极其繁忙,几乎没有星期天,长期的超负荷的工作毁了他们的健康,以至于他们先后都于1937年逝世,一位48岁,一位才45岁。2015年,牛惠霖的大女儿牛恩美医生从美国回到上海,作为宋庆龄的表侄女,她向宋庆龄陵园捐献了一大批先辈遗物,其中有何香凝赠给她父亲的“医国医人”银盾、孙科赠给她父亲的“霖雨苍生”银杯,还有一件当年她父亲的病人赠送的刺绣的横匾,上绣四个红色大字“今世华佗”,是病人亲自手绣的,都是对牛惠霖仁心仁术的由衷礼赞。
其实,类似这样表示感谢的、患者病愈后赠送的横匾、银盾、银杯、纪念品等,牛家原先有很多,多年来,都存放在牛家南京西路的花园洋房中。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带街区要规划建设静安寺航站楼的时候,牛家的四栋花园洋房(牛惠霖两栋、牛惠生两栋)都要被拆除。拆除前,牛恩美的二哥牛恩健不得不急忙从美国赶回来“处理家当”。带不走的东西太多了,只好当“旧货”处理。
据前来牛家收“旧货”的刘师傅说,牛家的各种纪念品、艺术品很多,仅各种银盾就有一百多只,各种锦旗、题辞、瓷器、手卷、艺术品,用黄鱼车不知拉了多少趟……转眼时过境迁,刘师傅手里的牛家旧物也风流云散了,目前只剩下一座英国生产的手工制作的古典座钟,他曾肯定地对牛恩美的表妹徐景灿老师说:“这就是牛惠霖屋里厢拉出来的……”
在1937年5月8日牛惠生的追悼会上,当时的中国生理学会会长朱恒璧教授沉痛地说:仅从牛惠生医生开办骨科医院(1928年)到他去世,他就给病人实施过五千六百多次手术……他死了,中国找不到像他一样的骨科医生了。他是真正担当得起中国西医学界“泰斗”二字的人。
伍
自办私立上海医院
牛家兄弟病逝后,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霖生医院旧址变成上海国际红十字会第二难民医院,1938年年底由上海防痨协会主办,改名公立上海医院。1941年春,日伪当局要在原南市上海医院的旧址办沪南医院,把祁齐路(今岳阳路)190号的上海医院的设备搬走,并胁迫医务人员同往。全体医务人员不肯附逆,通过电台发动募捐,于1942年集资自办了私立上海医院,公推医学博士、原公立上海医院的内科主任曾耀仲医生当院长。
曾耀仲医生是清末民初著名谴责派作家曾朴(《孽海花》的作者)的儿子,留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科,获博士学位后,于1926年回沪行医,当过邹韬奋先生创办的生活书店的顾问医师。他非常钦佩韬奋先生,思想倾向进步。1943年,邹韬奋先生因患中耳癌症,化名季晋卿秘密来沪就医,遭到日伪追捕。曾耀仲院长挺身而出,先后安排他在多家医院诊治,并进行了手术和化疗,为了躲避日伪耳目,必须经常转换医院。1944年4月,曾院长安排韬奋先生住进了岳阳路上海医院的特等病房,亲自为之继续治疗,但是韬奋先生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这期间,郑振铎等文化界进步人士曾来医院探望。三个多月后,韬奋先生于7月24日病逝。为了避免日伪的迫害,曾院长在韬奋的死亡证上写下“肺炎”二字。
1956年,上海医院改为公立。1958年9月改为徐汇区结核病防治所。目前成为一家私人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