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送给每位员工一本书,书的作者是领导的老爷子。老爷子自费出版了一本诗文集,印了一千册,亲朋故交都送遍了,还余七八百册,领导就干脆拉到了单位,人手一册。领导还颇难为情地说了,就图老爷子开心,大家愿看则看,不愿看就当废纸。
有人随手翻了几页,实在看不下去,就搁在了书架上。更多的人连塑封都没拆,就直接悄悄撂到了废纸堆里。
一日,老爷子来单位。老爷子退休前,也是单位的老员工,所以,大多熟识。大家见了老爷子,寒暄几句,有人不忘恭贺老爷子大著出版,老爷子也只是呵呵一乐,他自知没几个人真会看他的书。
楼梯上,老爷子碰到办公室的文秘黄四。黄四是单位的头号笔杆子,不但各色公文写得好,业余还喜欢文学创作,是省作协的会员。黄四遇到老爷子,也照例寒暄了几句。临别,黄四忽然对已经走进电梯的老爷子说:“您的大著,我从头到尾都拜读了,写得真好!”
老爷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笔杆子会看完自己的书?还给予如此高的好评?老爷子一个箭步,抢在电梯关门之前,跨了出来,拉住黄四的手,激动地说:“你真看完了我的书?”
黄四其实压根就没看过书,只是随口一说,没想到这老爷子竟然当了真。话已说出,也不能改口,黄四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编下去:“看了看了,水准一点不输专业作家。”
老爷子大喜过望: “跟你说实话,这本书我倒是真的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呢。”接着,就连珠炮似的讲了他怎样构思、怎样字斟句酌、怎样夜以继日又日以继夜地完成了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就这样,两个人站在电梯边,就老爷子的那本书,唠嗑了一个多小时。本来,黄四急着去办公室赶一个材料,没想到就随口夸了一句,就被老爷子当成了知音。直到中午下班铃声响了,老爷子才悻悻地与黄四告别。害得黄四中饭也没时间吃,抓紧赶写材料。但听说单位最近可能要提拔一批干部,老爷子是领导的父亲,老爷子一高兴,在领导面前美言自己几句,定对自己的前途有利。这样一想,黄四又觉得,挺值得的。
万万没想到,第二天刚上班,老爷子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还是与他探讨创作体会,老爷子谦虚地说:“大笔杆子啊,我在第二章里面,用了一个暗喻,你觉得这样处理好不好?”
黄四蒙了,一边支支吾吾应付着,一边赶紧拿出老爷子的那本书,打开,翻到第二章,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快速浏览,果然找到了老爷子所说的那个暗喻。黄四夸赞说:“用得非常妙,简直是神来之笔啊。”老爷子闻言大喜,又和他探讨了第三章用的一个典故的深意。黄四又赶紧“哗啦啦”翻到第三章。
老爷子在电话里与黄四热烈地探讨了一个多小时。临了,老爷子意犹未尽地说:“耽误你时间了,明天再和你继续探讨啊。”
放下电话,黄四长叹了一口气,他意识到,这老爷子是“缠”上自己了。看来,还真得把老爷子的书好好读完了。当晚,黄四就拿出书读起来。才读了半页就读不下去了,这简直就是小学生的作文嘛。但他还是逼迫自己,硬着头皮读了十几页。
此后,一连数日,老爷子每天都要与黄四切磋探讨。黄四也是咬着牙夜夜捧读,愣是把书一字不漏地看完了。
一日,又愉快地聊了一个多小时,黄四趁着老爷子高兴,对他说:“听说,咱单位最近要提拔一批干部……”
未等黄四说完,老爷子就明白了,说:“你放心,我会跟你们领导好好谈谈。”
吃了这颗定心丸的黄四,忽然觉得,自己这么多天的付出是值得的。
几天之后,单位忽然召开全体大会。黄四欣喜地以为是要公布新提拔干部名单了。没想到,却是上级来宣布,领导将调离本单位,另有任用。而中层干部的提拔,待新班子搭好后,再行研究……黄四只觉得眼前一黑。
突然,手机响了,是老爷子的。老爷子兴冲冲地说:“我发现书中有几个典故,用的……”未等老爷子说完,黄四狠狠地掐断了电话,并将老爷子的号码拉进了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