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曙光先生今年已62岁了,妻子今年60岁。“我们真的蛮典型的,属于‘老人照护老人’的群体之一。我丈人阿爸97岁,丈母娘95岁。我自己的儿子不在上海,所以,我夫人一年中有好几个月要去带小孙子,因此,照顾两位老人的任务就落在了我的身上。”他说,“丈人的身体还算健康的,基本上可以自理。家里的买汏烧都是我的事。我丈母娘就比较难弄了,患阿尔茨海默病,就是老年痴呆,医学上定为一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我为她申请了本市的长期护理险,评定为5级,就是有服务人员一周五天里每天上门1个小时,帮着换换内衣和助浴擦身等,毕竟这样的事情,由我这个女婿来做也不太合适。在没有申请到长护险之前,丈母娘曾经突发过一次痛风,很厉害,脚肿得不能走路,脑子也糊涂,需要人一天24小时看着。那几天,真的把我累得筋疲力尽。我去为老服务中心找了个阿姨来临时帮一把,结果,人家只做了一天就喊吃不消了。毕竟我也是老年人了,体力、精力都在下降,太重的家务活,尤其是长时间的伺候躺倒在床上的老人,我也力不从心。”令忻先生颇感困难的就是给老人配药。他说:“我隔三差五还要去给老人们配药。两位老人的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处方就要跑不同的医院。丈人有糖尿病,他用的一种药虽然进了医保,但没有进家庭医生的处方范围,必须由我到三甲医院里门诊配药。有时我也在想,万一自己也跑不动了,怎么办?我也知道,不同等级的医院,包括家庭医生,其处方权也是有等级的,这是有规定的,医生也不能违规,但确实也给老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配不同药要去不同的医院才能享受医保。”
孩子在国外求学,自己和妻子还在为事业奔忙,93岁高龄的老母亲和90高龄的老父亲行动不便,家里一刻也缺不了人手……年届六旬的余先生也是被“老人照护老人”困扰着的老人。他坦言,上海的高龄老人能享受到的福利挺多,但是,要享受这些福利却并不容易。根据政策,90岁以上老人可以有每月5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补贴,他的父母今年4月起入住了养老院,可以凭发票报销。但是,尴尬由此产生——养老院每月10日以后才开具发票,而居家养老报销规定单据要在每月10日前上交。经过一次次你来我往的沟通,这个“死结”才好不容易解开。不久之后,余先生又遇到一个更大的麻烦。在养老院住了一阵后,两位老人家忽然想起来,自己的敬老卡不知放在何处。翻箱倒柜许久未见踪影,余先生决定帮老人补办敬老卡。然而,如今的敬老卡是和银行绑定的,按照银行的规定,补办新卡之前必须先注销旧卡,注销就卡需要本人到场方能生效。这下,余先生傻了眼,父亲行动能力尚可,母亲坐轮椅都困难,且时而意识不清,无法完整表述自己意愿,去银行现场注销显然不大可能。又是几次三番说明情况,银行方才同意派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也表达了他们的无奈——注销银行卡,必须两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场,银行工作节奏快且人手紧张,真要完全满足老人需求,确实也捉襟见肘。余先生说,幸运的是,就在银行即将上门的前一晚,他在家中一个抽屉里找到了两张卡片,否则还不知道要跑几次,多打多少电话呢。余先生说,他和妻子都算是文化程度高的,网络应用也熟练,而且还会开车,在同龄人中处事能力和活动能力还算强的。他们尚且为这些琐事心烦,其他同龄人或者高龄老人自己若遇上这些事情,想必就更加麻烦了。本报记者 王蔚 陆梓华
市民建议
作为“老人照护老人”群体之一的忻曙光先生,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解决高龄老人配药难和配药少的问题,即常用药纳入家庭医生处方权限之内,也能送药上门,所配的药量最好可以吃一个月。
二、对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尤其是残疾老人,在长护险的基础上不妨再增加和扩大服务内容范围。
三、设立为老服务中心和网络,在高龄老人突发疾病时及时提供护理服务。
四、长护险的服务人员应适当培养一些男护工,以解决男性高龄老人的护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