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在海上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斯之间有2000多年的交往历史。2018年8月,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共同组建联合考古队,在斯里兰卡北方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40天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在阿莱皮蒂遗址发现了大量中国瓷片,其中有青釉、青瓷碗,对当时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航线转运网络以及中斯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这既是上海博物馆在海外的首个考古项目,也是上海考古“走出去”的第一步。
会上还揭牌了上海博物馆“一带一路”研究发展中心,旨在进一步有效整合馆内馆外的力量,杨志刚介绍,研究发展中心将充实和调整“展览与文物工作”、“人员交流”、“公众教育”、“学术研究”、“数字资源共享”五个体系的具体内容,在“人员交流”方面,突出业务培训。“丝路沿线国家对我们帮助他们进行专业培训充满期待。”杨志刚说,研究发展中心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将培育和汇聚人才,既要培养学术型专家、展陈及设计专家、文保科技专家和传统修复专家,还要培育一批熟悉国际事务的文化交流专家。
在“一带一路”的精神框架下面,装载了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的“黑石号”沉船文物展览,备受瞩目,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透露,该展览将于2020年4月底从新加坡引进在上海博物馆举办。“黑石号”于1998年发现于印度尼西亚海域,因当年可能是撞上一块黑色的大礁石沉没而得名。作为一艘阿拉伯船,“黑石号”的数万件中国唐代文物,绝大部分为陶瓷,还有精美的金银器。它是迄今所见古代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上海博物馆十余年前曾努力争取将“黑石号”沉船文物整体购回中国,虽最终未成,但始终关注着沉船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此次终于与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达成协议,将作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项目在上海一地举办展览,同时也可以说完成了多年的夙愿,对公众和学界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会上,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们围绕着中斯联合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充分发挥上海“一带一路”工作的桥头堡作用纷纷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