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流大学“强”在哪?
王蔚
孙绍波 画
  王蔚

  数日前,“中国内地计算机学科排名34强高校”出炉。“吃瓜”群众很奇怪:为什么是“34强”而不是“33强”或者“35强”?怎么凑出来的数字?难怪,南方某所“双一流”急了:“凭什么没有我?”我倒觉得,这所名校太当真了,管他33、34、35,办大学如果这点定力都没有,还怎么创一流?而“荣登”这个榜单甚至名列前茅的,也没必要沾沾自喜,真的信它?

  同样,号称国际的两大排名——“泰晤士”和“QS”,每每发布都会引发争议。

  正如有批评者所言,不管什么样的排行榜,都是制作者以其对高等教育的理解,设置相应指标、采取不同权重进行的排列。如果排行榜选择的指标、权重比较合理,符合办学规律,其排行结果就对大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若过分强调大学的规模、体量等指标,排行的结果也就没有多大实际意义了。而且,如果过于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也不尽科学,因为论文数量以及影响因子和引用率等,并不代表学术研究的质量。毕竟,高校的脸面是在兢兢业业的人才培养和扎扎实实的创新驱动上。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抄录一下当天教育部官网“教育部文件”公告栏的目录,除了几个干部任职和活动通知,其余的均为《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并非巧合吧,这些文件指向的都是人才培养这个百年大计。如此密集地出台育才文件,足见对人才的呼唤之迫切。这才是高校的使命与职责。

  还有一件事值得关注。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激励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近日由教育部党组出台了新的管理办法,并废止了2011年下发的实施办法,其中的一些变化必须重视。比如,考虑到国家“千人计划”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支持措施相似、对象层次相近,因此“千人”与“长江”不得兼聘。再比如,强调“长江”称号的荣誉性和学术性本质,明确提出“称号不得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同时还要更加突出称号所蕴含的责任和使命……这些新的管理办法,正是为了避免高校业已出现的因违规引进人才、片面依赖高薪酬、高待遇竞价抢挖人才而导致的恶劣社会影响。

  一段时期以来,重“挖人才”而轻“育人才”,已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成果的涌现。好从数量上比较“长江”“千人”“院士”的多寡,好从面子上争各种排行榜的高低,这也可以归为学风不严、教风不纯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与建设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是相背离的。

  从目前国内高校情况看,能称得上国内领先、国际前沿高水平的学科不多,能在全球范围称得上学科领军人才和团队的也很稀缺。我们常羡慕美国、欧洲、日本的某某高校、某某研究机构史上出过几位诺奖得主。还是那句老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撸起袖子,围绕主干领域方向,打造新的学科高峰,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这便是摆在“双一流”高校面前的紧迫任务。其他的比“名人效应”、比“排名高低”都是虚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港珠澳大桥开通特别报道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专版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特别报道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汽车周刊
   第A2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一流大学“强”在哪?
港珠澳大桥成功合龙关键的“最后12米”
新民晚报要闻A04一流大学“强”在哪? 2018-10-24 2 2018年10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