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一个样”换来今日魅力之都
潘高峰
杨浦大桥附近滨江新貌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首席记者 潘高峰

  昔改革开放之初的上海,虽然在工业等领域占据了全国十个第一,但在城市建设等方面却居于末位。上海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等“五个倒数第一”,是上海困境的真实写照。

  今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天际线不断长高,城市不断变美。如今,上海高楼林立,地铁纵横,街区时尚,环境优雅,已迈入世界顶级城市之列。她的未来,将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1992年,无论对于上海还是全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掀起改革开放第二波浪潮。同一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也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已经退休的新民晚报老领导孙洪康,当时参加了中共十四大的采访报道。1992年10月18日,他在晚报头版发表了一篇采访札记《上海要一年一个样》。“采访的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他向我介绍了小平同志在上海过春节时视察南浦大桥的一段小故事。”孙洪康回忆,那段关于上海城市发展、充满鼓励和鞭策的话,就是小平同志在视察期间说的。“他希望上海要一年一个样,能够后来居上。”这段话从那时起,就成了上海高速发展的代名词。“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人都耳熟能详。

  小平同志说这段话是有深意的,孙洪康认为。1992年,上海正在浦东开发开放之初,新区的规划刚刚完成。“当时,浦江两岸差距很大,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过江交通尤其不便,有时车辆摆渡要排队几个小时。这种速度,根本无法适应浦东开发开放的节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上海建成了南浦大桥,同时还在建设杨浦大桥。“那一年,全上海可以说是掀起了市政建设的高潮,同时在建的工地有5000多个,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孙洪康回忆。

  “小平同志说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上海的确做到了。”从那时起上海的发展,孙洪康记忆犹新。“随后两年,上海迎来了市政建设丰收年,重大项目成果大聚会——杨浦大桥建成通车,内环线一期建成通车,外滩改造工程完成,面积扩展到原来的五倍……”1993年,孙洪康和记者杨俊采写的《中国质量的一座丰碑——来自杨浦大桥的报告》,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殊荣。在孙洪康看来,除了稿件本身,杨浦大桥领先世界的建造质量和科技含量,及其体现出的上海发展水平,也是稿件获奖的重要原因。

  也是在1992年,十四大报告提出了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战略决策,为上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上海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壮士断腕的决心、积极创新的举措,走出了一条“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水平”的特大型城市发展新路,为上海今天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础。

  抚今追昔,上海已然脱胎换骨。崛起于浦江两岸的各种标志性建筑和现代化文化设施,向世界展示了上海迷人的城市形象和典雅的城市品位。面向未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建设正在不断推进。上海瞄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蹄疾步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共享进博会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公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新民财经
   第A17版:新民财经/股市大势
   第A18版:理念分享/新民财经
   第A19版:新民财经/家庭理财·广告
   第A20版:金色池塘
   第A21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第A22版:长命百岁/金色池塘
   第A23版:新尚
   第A24版:广告/新民健康
“一年一个样”换来今日魅力之都
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引领标杆
特殊关头拿出特殊精神打好硬仗
把稳增长摆在当前首位
新民晚报要闻A02“一年一个样”换来今日魅力之都 2018-10-27 2 2018年10月2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