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 风云际会多象征
舞台上,全景版《晨钟》的布景、装置、灯光、道具均已完整呈现。舞台正中央上的巨大石狮,与两边巨大的移动墙和后方的LED屏幕相互呼应,将剧中所有场景串联起来。导演胡宗琪已驻扎昆山大剧院好几天,对每个环节逐一定位。舞美设计黄楷夫直到联排最后一刻都在调整布景的位置。他们纷纷表示:“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舞美、灯光、布景要营造出风起云涌的混沌感和黑暗中的压迫感。”
对于舞台上极具象征意义的倒挂石狮子,黄楷夫解读:“这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两边是保护着这种集权的城墙。但这一切我都设计成倾斜状的,包括地面也是倾斜的,寓意这一切不是坚不可摧的,它呈现出一种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的状态。”随着剧情的推进,两边的“城墙”逐渐展开,在舞台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象征着victory(胜利)的到来,“舞台上方倒挂着的巨大石狮崩塌粉碎,那混沌中酝酿着的坚韧力量将冲破一切旧的制度,如同黎明的曙光一样指向最光明的未来。”
音乐 朗朗上口易传唱
音乐方面,《晨钟》在民族音乐向歌剧音乐语音的转换与融合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符合年代感、人物性的音乐风格,通俗流畅的旋律都在5月的音乐会版呈现后给观众及专家们、媒体等各界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研讨会后,作曲家许舒亚在保留了前稿关注汉语韵律、巧妙处理叙咏衔接、灵活运用民族音乐元素等亮点的同时,在李大钊与夫人赵纫兰、年轻革命伴侣琴君与宇剑的戏剧交代,主要人物的音乐个性化,戏剧段落的过渡等方面,结合各演员的嗓音条件与声音特质进行了重新打磨。
上海歌剧院首席指挥张国勇表示:“歌剧毕竟是西方艺术,要让中国观众接受就一定不能搞得晦涩难懂,而要让大家听得懂、记得住、哼得出。这应该是一部能够传唱的歌剧,所以音乐语言要简单直白,旋律要深入人心,也能展示剧中人物的不同特性。”不少听过音乐会版的观众也表示:“《晨钟》的音乐,很容易让人从中得到情感共鸣。”
演员 青年一代挑大梁
此次舞台版《晨钟》不仅有于浩磊、徐晓英、郑瑶、陈朝宾等多位80后青年演员们担纲主要角色,灯光设计、导演助理、舞监助理以及舞美工作组等众多幕后岗位上都不乏年轻一代的身影。每一个人都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以最饱满的热情团结一致,去还原那一辈青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再现先驱英烈们的丰功伟绩。
在剧中饰演李大钊的青年艺术家于浩磊告诉记者:“对人物角色内心深处的理解和剖析是这部戏最难的地方。因为没有处在那个时代,没有亲身的体验,我们很难去体会国破家亡中那种家国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一次次的排练以及导演的指导让我一点点对这个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他做了身处那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最勇敢的决定,他完成了一个从个人信仰到拯救整个民族的转变。李大钊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影响了自己所在的时代和社会,更重要的是,他坚定的精神信仰是历久弥新的。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甚至更久远未来的年轻人的自身修为,都有积极引导作用。”
经过了两年的准备和创作,原创歌剧《晨钟》将于11月2日在上海大剧院亮相。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难掩激动之情,“继‘晨钟’之使命,担‘复兴’之责任。我们用艺术向先烈们致敬,我们用歌声唱响‘心中嘹亮的歌声——共产主义’。”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