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上峰意图
美国海军是在2000年提出发展无人舰载战机的需求,要求是抵抗海上湿气和盐分侵蚀、能够由航母携带和起降、具有完整指挥控制系统以及能在强电磁环境下使用,执行纵深侦察、识别目标和攻击目标等任务。很快,美军向波音和诺·格公司分别授予为期15个月的概念研发合同,每家拨款2000万美元。经过对比测试,2002年,美军选中诺·格公司研制的X-47A。2003年,X-47A实现首飞。
2006年,美国宣布空中力量需完成的四大任务:全方位保卫美国;与极端主义斗争;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应对可能同美国匹敌的潜在军事对手。为有效完成任务,美国国防部推出“联合无人空中作战系统”(J-UCAS),旨在研发作战半径大、滞空时间长、能融入未来联合作战网络的无人战机。受此影响,美国海军及时调整自己的无人战机需求,对X-47A提出更高要求,那就是隐形性好、作战半径超过有人舰载机、可在防区外攻击等等。
诺·格公司颇为“给力”,2013年5月14日,他们实现升级版X-47B无人机在航母上首飞,成为人类第一款无需人工干预、只由计算机控制的隐形无人喷气机。
海军得陇望蜀
眼见开发商总能满足自己提出的新需求,美国海军的欲望更大了。2013年,美国海军宣布发展“舰载空中监视与打击无人机”(UCLASS),要求在2020年前服役,指标要求是最大起飞重量31.8-36.3吨(远超20吨重的X-47B)、载弹量1.36吨(三分之一是空对面武器),最小作战半径600海里(通过空中加油可延伸至1200海里),可在航母周边600海里执行24小时不间断巡逻。
2014年秋,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向波音、通用原子、洛·马、诺·格四家公司发布招标书,然后从各家方案里选出一款作为最终型号。可折腾到2016年,UCLASS居然撤销了,因为美国海军得不到掌管“钱袋子”的国防部以及国会的支持。其实,根本原因是美国军事战略出现变化,从之前反恐作战为主转向应对“大国竞争”的传统战争,在此背景下,耗资巨大、前景不明的UCLASS远不如F-35B/C有人舰载机重要,后者尽管也“费钱”,但毕竟投入生产,战斗力正呈上升趋势。
攻击让位加油
UCLASS泡汤后,美国海军痛定思痛,提出更符合实际的“舰载空中加油系统”(CBARS),即舰载无人加油机,目的是保障有人舰载机的长航时作战需求。因为任务定位明确,又契合美国应对“大国竞争”的军事准备,因此美国国会很爽气地批准为CBARS拨款。2016年7月,该项目得到“MQ-25A”的军事编号,绰号“黄貂鱼”,竞标者还是早前的四家公司,这倒也好,四家不必将原来的方案推倒,只需按照新要求进行修改即可。
美军对MQ-25A提出的要求是:具备隐形能力,能携带13.6吨燃油从航母起飞,在距航母500海里处为有人舰载机加油,使有人机作战半径增加300-400海里。这样一来,像F-35C舰载机的作战半径达到800-950海里,稍旧一点的F/A-18E/F则达到700-800海里。不仅如此,MQ-25A一旦上舰,还能将F/A-18E/F从“伙伴加油”任务中解放出来,专注作战,形同提高了航母的空中打击能力。
事实上,过去十多年里,美国海军主要打击中小国家或极端组织,航母舰载机400-500海里的作战半径基本合适,但面对作战体系完善、远程打击能力较强的大国,这点作战半径就不够了,像俄军新式“匕首”空射反舰导弹可打到1200海里外,如由米格-31截击机从高空发射,射程可延伸至1500-2000海里,意味着俄军可在美军航母防区外动手。面对这种情况,美国海军迫切希望通过空中加油来提高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发展无人加油机就顺理成章了。
2018年8月30日,美国海军采购主管詹姆斯·古尔茨宣布,波音在MQ-25A项目竞标中获胜,得到首批4架原型机生产合同,价值8.05亿美元,合同执行到2024年完成。按照计划,美国海军将花费130亿美元购买72架无人加油机。波音之所以成功,除有长期开发加油机的经验外,还在于它早于竞争对手造出一架真正的原型机,该机采用扁平机身、V形垂尾和背负式进气道布局,隐形效果不错,同时采用可拆卸的锥套式软管加油吊舱,使用时挂在机翼下方,符合美军传统空中加油的操作习惯。
从美国海军无人舰载机发展变迁可以发现,他们始终遵循“打什么仗发展什么武器”的原则,而且调整速度很快,绝不拖泥带水。
石宏 常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