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30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第二场主题论坛开始,聚焦生命科学与产业。迈克尔·莱维特、巴瑞·夏普莱斯、亚利耶·瓦谢尔等多位诺奖得主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分享生命科学、基因研究等关乎人类健康的前沿理论成果,研讨中国生命科学产业的未来。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秘书长王侯介绍说,4个主题论坛分别涉及生命科学、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光子科学等领域,跟上海的产业匹配度很高,是科学家们结合上海特色共同策划的结果。“这些几乎都是上海最前沿最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对上海的产业升级非常重要;昨天率先登场的主题论坛关注‘光子科学’,则是许多前沿新兴产业的基础。”
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顶尖科学家则代表各自领域国际最高水平,双方开启了一段珠联璧合、水到渠成的合作。牵手背后,折射出的是无比尊重原创科学研究的“上海态度”,和快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上海速度”。
“上海态度”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诞生于2017年11月,由罗杰·科恩伯格、迈克尔·莱维特、巴瑞·夏普莱斯等6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在香港联合发起成立。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介绍,协会有三个宗旨:在世界范围内倡导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它是变革性发现的源泉,需要最长期的支持才能达成;促进对全世界年轻科学家的支持,他们的奉献和努力将确保科学事业薪火相传,不断迈向成功;促进协会会员在中国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
在这些宗旨的指引下,罗杰·科恩伯格对全球科创版图做出了前瞻性判断:“成长的东方已成为吸纳科学家智慧新的洼地和增长极。”于是,协会把创建一个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橄榄枝伸向了上海。
大约半年前,罗杰·科恩伯格致信上海市主要领导,希望双方“创办一个‘跨国界、跨专业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年度聚会、头脑风暴、科技交流合作的平台,借此让上海成为科学家前沿研发和战略产业信息的发布地。这将是全世界的一个创举。”
今年4月17日,市委书记李强在会见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教授一行时强调指出:人才是上海的第一资源,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别需要进一步打开大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高端人才来到上海,共同推进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全方位国际合作。
不久后,对原创科研“很有态度”的上海,愉快地握住了世界顶尖科学家的手。
“上海速度”
今年5月11日,罗杰·科恩伯格和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达·约纳特代表协会首次来沪,发布即将在上海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消息,并与上海市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备忘录》,合力打造这一场巅峰智慧盛宴。
协会集聚了以诺奖获得者为代表的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无疑是人类智慧天幕上最耀眼的星座,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上海则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这个国家战略,正在向全球的优秀科技人才、前沿科研成果张开双臂,是顶尖科学家“向东而行”的科创优选。
论坛筹办工作如火如荼。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在中美两地举办了两次联席会议,广泛邀请多个领域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上海交通大学5家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跑步前进”,以每周一个工作推进会的频率,迅速设定主题,踏实推进繁复的会务工作。
短短数月,一个大规模、高规格、影响深远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智慧大舞台”已然搭就。“论坛从策划到成功举办,耗时约半年,筹备进展很高效,得益于各方密切合作,充分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和对国际人才的强大吸引力。”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翁巍透露,许多顶尖科学家认为,与前沿领域的专家们相聚,机会非常难得。“他们很期待也很珍惜与同行甚至跨界科学家交流的机会。我们取消了原计划中的平行论坛,因为科学家们觉得不好,他们希望听到更多不同领域的声音。”
关键词
跨界 连结 交叉
怎样让本次论坛真正成为“跨国界、跨专业领域”的全球顶尖科学家交流合作平台?科学家们精心策划了三大关键词:跨界、连结、交叉。论坛开始至今,不少细节体现了这几个关键词的恰如其分和巧妙用心。
——跨界。鼓励提问,特别是不同研究领域科学家之间跨界提问,是这次论坛坚持的原则。主办方期待“最好把演讲人的汗问下来,把创新思想问出来”。在昨天和今天的两场主题论坛上,参加演讲和专题讨论的科学家中,没有人照本宣科式地读PPT。尽管每位主讲嘉宾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但在上台发言时,还是纷纷主动压缩讲话篇幅,把更多时间留给提问互动和现场讨论。几乎每一篇主旨演讲都引发台下科学家踊跃举手提问,令第一场主题论坛的主席、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不得不多次提醒“时间有点晚了”“时间确实不多了”,直到中午12时15分,他才意犹未尽地宣布上午讨论结束,并笑着说:“还好,只比原计划晚了15分钟。”
——连结。论坛为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原创科研成果与中国庞大的应用市场牵线搭桥。昨天启动的国内首个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社区”就是一次重要探索,旨在集聚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来上海创建联合实验室,继而建立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目前,科学社区项目已有总体设想和框架,接下来将逐步细化实施方案和步骤。需要依托跟高校的合作来共同推进,与足够多的人才和教学研究资源对接。”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济师翁巍说。
——交叉。论坛邀请多位中国两院院士和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与世界顶尖科学家结对交流,以求碰撞出更多原创观点、思想和成果。即将在明天下午举行的“世界顶尖青年科学家论坛”,是此次论坛一大亮点。在这个形式新颖的论坛上,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首先将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同台演讲,分享新锐思想;接着以“1-2位顶尖科学家与8-10位青年科学家”为一组,分桌讨论“科学与人类的现在与未来”,形成头脑风暴式要点,再由每桌推举1位代表归纳发言2分钟,并通过漫画与关键词等方式展示在屏幕上。多主体“交叉”,中外杰出青年科学家也能唱主角,更有利于碰撞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成果的火花。
轶事录
走近“最强大脑”
自1901年12月10日颁发第一届诺贝尔奖至今,全球近1000位科学家、20多个团体获奖。目前,全球有100多位自然科学类的诺贝尔奖得主,其中约70人还活跃在科创前沿。在此次参加论坛的37位顶尖科学家中,就有23位自然科学类的诺奖得主(共26位,另有3位为经济学奖得主),几乎占了1/3。
如此豪华组团规模,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全球顶尖科学家盛会,也是亚洲规模最大的世界顶尖科学家交流平台。汇聚滴水湖畔的“诺奖天团”里,每一位都是各自科研领域的一面旗帜,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故事。
罗杰·科恩伯格:向父亲看齐
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与父亲阿瑟·科恩伯格同为斯坦福大学教授,且都获得过诺贝尔科学奖(他的父亲在195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是诺奖历史上的第六对父子诺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对“真核生物的DNA转录机制”钻研30多年,是在分子层面提供真核转录实际过程画面的第一人。其研究成果对了解干细胞分化、人类疾病机制等重要医学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巴瑞·夏普莱斯:有望再获奖
2017年普利斯特里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是全球公认的化学奇才,凭借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获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近年来他主攻“点击化学”研究,是不对称催化和“点击化学”领域的奠基人。一篇发表于2001年的关于“点击化学”概念的论文,单篇被引用万余次。业内预测,他有望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诺奖夫妇:一起研究不迷路
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一对诺奖夫妇引人注目。挪威科学家梅·布莱特和爱德华·莫索尔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获得2014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夫妇俩都热爱神经科学,都喜欢户外运动,在乞力马扎罗山的休眠火山上订了婚。莫索尔夫妇对自己不会迷路这件事很好奇,在共同组建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大脑中的位置细胞,一个负责理论计算,一个负责实验,配合默契。
师生搭档:同一年分享诺奖
在昨天的光子科学与产业论坛上,2004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戴维·格罗斯和弗兰克·维尔泽克先后上台发表主旨演讲。弗兰克·维尔泽克是上海交通大学李振道研究所所长,他的博士生导师正是戴维·格罗斯教授。老师在规范场理论、粒子物理和超弦理论等方面做出众多开创性研究成果;而学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纯粒子物理学、物质在超高温下的行为、粒子物理学在宇宙中的应用及黑洞的量子理论等。
知识库
顶尖科学奖 不只诺贝尔
参加此次论坛的30多位世界顶尖科学家,除了人们相对熟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一些科学大奖的得主,包括图灵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
图灵奖
“计算机科学的王冠”
图灵奖名称取自计算机科学先驱、英国科学家艾伦·麦席森·图灵。图灵奖对获奖条件要求极高,评奖程序极严,每年一般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是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崇高的一个奖项。
出席本次论坛的,有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教授,他发明并发布了非对称公钥密码术和实用的密码密钥交换方法;还有沙菲·戈德瓦瑟教授,她在2012年因对密码学复杂性理论的贡献而获得图灵奖。
沃尔夫奖
“以色列的诺贝尔奖”
每年由以色列总统颁发,被誉为“以色列的诺贝尔奖”。主要用来奖励对推动人类科学与艺术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每年评选一次,共分为自然科学、医学、数学、农业和艺术奖项,每年颁发一次。
出席本次论坛的有“现代电化学之父”艾伦·巴德教授,以及率先开发了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癌药物的亚历山大·莱维斯基教授,他们分别在2008年和2005年获得沃尔夫奖。
拉斯克奖
诺贝尔奖“风向标”
拉斯克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共设3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多位诺奖得主都在获奖前得到了拉斯克奖,因此又被誉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2016年的拉斯克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茨教授和201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罗纳德·韦尔教授出席本次论坛,他们分别在DNA复制和细胞骨架运动蛋白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麦克阿瑟奖天才奖
最关注“创造力”
麦克阿瑟奖天才奖是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每年选出多位获奖者,来自科学、文学、艺术或商业等不同领域,最关注“创造力”。奖项不接受个人申请,无需笔试或面试,很多人突然得知自己获奖时毫无心理准备。
本届论坛吸引了两位“天才”:2016年麦克阿瑟奖天才奖得主、华人学者余金权,他发明的用于C-H键活化的新方法,消除多种化合物的合成障碍,让学术界、工业界和药物研发领域都能受益;美国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卡洛琳·贝尔托齐,则是1999年的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新民特写
众多世界顶尖科学家昨登“水晶公主”轮夜游浦江
聊合作太投入 顾不上看风景
昨晚,科学群星耀浦江。18时30分许,其昌栈码头,黄浦江上配置最好的全新游览船“水晶公主”轮喜迎贵客——20多位诺奖得主与众多中外杰出科学家陆续登船,开启夜游浦江之旅。
站在侧舷望向陆家嘴方向,2015年图灵奖得主马丁·赫尔曼似乎在努力寻找什么。面对绚烂灯光点缀下的摩天楼群,他手指前方,好奇地问:“我们下午参观了哪一栋?”原来,科学家们上船前受邀登顶上海中心大厦,饱览城市风光。经志愿者提示,他终于在鳞次栉比的高楼中找到了方向——“是楼顶写着‘欢迎’的那一栋吗?我去了最高层,感觉棒极了。”
相比之下,两位上海的“老朋友”显得更为淡定一些。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朱棣文,1988年就曾首次访问上海。“城市发展很快,繁荣、美丽。”朱棣文说。而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丹·谢赫特曼来得更早。“1987年,我和太太第一次来上海,看到一座热闹的大城市,现在的变化天翻地覆。”
同样是夜游浦江,顶尖科学家和普通游客最大区别是:聊得多,看得少。几乎人人都抓紧在船上的每分每秒,与同行专家交流探讨。
“真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建筑、游船、灯光,当然还有我的好朋友们。”即便是被美景吸引的赫尔曼,也将“朋友”放在了重要位置。而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约阿希姆·弗兰克,更是完全顾不上欣赏风景:“我一直在和朋友们交谈,没时间往窗外看。”他在船上聊得最多的话题是全球变暖。“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都很重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弗兰克补充说,除了高楼大厦,期待上海造更多公园和开放空间,让人们有机会回归自然。
寻求合作,正是科学家们与新老朋友热络聊天的主要目的。“科学属于全世界。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首先要加强与各国优秀科学家的合作。”谢赫特曼直言“不虚此行”,“看看参会科学家的含金量,印象太深刻了。”
朱棣文更在意与年轻人合作。“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希望能用正确方式继续推进。我所说的‘正确方式’,是指诺奖得主应该更多关注和联系年轻人。”他透露,自己曾就读的物理系有6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对他影响很大。“在中国,如果我们坚持与年轻人交流合作,将会长效地提升科学和教育水平。我非常支持全世界科研和学术机构相互帮助,各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