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针对小微企业风险偏大、不良贷款率偏高的问题,有的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实施了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这使得很多基层信贷人员不敢、不愿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因为贷款一旦出现风险,而信贷人员自身在部分环节工作没有到位,就可能被问责,甚至可能被终身问责。”
——王兆星坦言。
“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要聚焦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实施好民企债券融资支持计划,研究支持民企股权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起设立民企发展支持基金;完善商业银行考核体系,提高民营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权重;健全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对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项目,可免除责任;对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有效治理附加不合理贷款条件、人为拉长融资链条等问题。要认真总结国有企业混改试点经验,加大下一步改革力度。”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上提出。
“小微企业100%都是民营企业,并且是民企中最为弱势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个世界性难题,但是现代科技提供了解决的机会。建行利用大数据等方式放款和风控,不良率可以控制在1%以内。”
——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发布会指出。
“很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没有增信手段,保险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比如,我们为1.5万多家出口企业提供出口信用保险,保障金额超过1700亿元。我们还为5700多家建筑工程企业提供建筑工程履约保证保险,可以释放建筑工程企业的保证金占用负担,缓解他们在经营管理中流动性资金的压力。”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缪建民介绍。
“融资难主要是因为民企特别是大中型民企经营进一步分化,有的是发展中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出清。另外,融资难不是难在银行体系的断贷压贷,而是难在流动性的压力。流动性压力主要是直接融资和表外融资渠道受阻,包括发债困难、股权质押融资等等带来的一些风险,使个别民营企业的存量融资到期无法正常接续。”
——工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发布会上说。近期带队到浙江调研后发现,这一轮民营企业反映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新的一些特征和成因。近期,各界对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都非常关注。银保监会表示,已采取了多项精准有效措施,督促引领银行保险机构深刻认识做好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重大意义,切实解决政策传导“上热下冷”的问题。
“小微企业平均成活也就两年多,所以银行给它放贷的时候,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银行,尤其是传统大银行,所有信贷支持、整个风控体系、前中后台的管理,其实都是围绕大型企业设计的。一个大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如果不转换思路,是很难有效率的,在过去的尝试中不良率都很高,所以形成了见到小微企业望而却步的局面。”
——田国立在发布会上坦言。
“科技进步提供可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孤岛’的打通,银行利用AI技术、大数据应用、人脸识别等方式,将数据进行交叉验证后就可以给小微企业放贷了。”
——提到破解难题的方法,田国立这样说。他表示,可围绕税务、工商、用电量等数据,在交叉、识别小微企业的可贷性上,给出准确的把握。
本栏编辑 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