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佟瑞欣动情地说:“今天,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剧场般修饰的舞台,我们没有表演者的表演,有的只是致敬。”
巴金与演员
昨天下午天空放了晴,巴金先生的外孙女端端说:“中午的时候天阴了下来,就在朗读会开始之前,天边现出一缕阳光,仿佛外公在和大家打招呼,原来您一直在我们身边,不曾离开。”其实巴金先生一直都在。剧团副团长刘磊回忆道,前不久他们手捧鲜花专程拜访了一位九十五岁的老人,那日午后的阳光非常明媚,老人身穿一件玫红色的外套,头戴一顶红色的小帽,“好像她已经知道我们这次突然的拜访,早已精心打扮,坐等我们的到来。在阳光里,老人显得是那么安详,但是她对我们的问候、寒暄,回馈给我们的,更多的是疑惑、木然。我们心中隐隐有些失望。”但当佟瑞欣鼓起勇气说,您在电影《家》中扮演的“梅”美极了,奇迹出现了,老人马上回答说“谢谢”,并且开心地笑了。或许,她忘记了很多很多,但是“梅”永远在她的心中。这位老人就是著名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女士,她在今年11月9日写下了“我从‘梅’身上学到很多好的东西。”这句话正是她1956年在拍摄电影《家》的创作笔记中的最后一句话。
《家》与剧团
提起1956年的电影《家》,便让人联想起上影演员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和孙道临,因为成功出演了电影《家》中的“瑞珏”和“觉新”,他们的形象早已和《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住得离他很近,他在世,对我们来说有幸福感。”这是在巴金百岁诞辰来临之际,张瑞芳跟我们的真挚话语。
孙道临上中学的时候便喜欢上巴金的文学作品,他曾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巴金先生送了他一本刚出版的《真话集》,他看了之后感动得泪流不止,感动于一个人能这样坦率地讲出心怀,不怕讲出自己的弱点。
昨天,梁波罗深情地讲述了“觉新”和“瑞珏”,以及 “梅表姐”和“鸣凤”(由黄宗英和王丹凤饰演)与巴金先生因为电影《家》而建立的深厚友谊。尔后,著名演员奚美娟和王诗槐带来了觉新和瑞珏“洞房”的经典片段,他们二位也是明星版话剧《家》中瑞珏、觉新的扮演者,哪怕只是台词的诵读,但声音依旧带着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经典永恒的魅力。
巴金与萧珊
巴金和萧珊一生有很多家书往来,这一封封隽永、温情的家书,可以说是他们相濡以沫爱情的见证。“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1972年,萧珊去世。12年后,80岁的巴金写给萧珊最后一封家书,只是这封家书寄往了天国。昨天,78岁的达式常念起这封《再忆萧珊》(见上图),伴着孔祥东的钢琴声,声音像流动的江河,带着丰沛的情感,带着疼痛与不舍,带着你我又走近了巴金先生一些。“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当达式常几乎流着泪念完了最后这一句,现场安静了,安静得如同画面静止,而后又响起热烈而温暖的掌声。
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