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谁能想到,如此和谐的小区曾经是个利益纠缠、矛盾频发的“火药桶”呢?
建于2006年的天山星城有2000多户居民,人口超过5000人,是典型的农民动迁房和居民商品房混合小区,其中原动迁农民户近50%。2012年居委会刚进驻时,有三个“突出”问题摆在面前:突出的群体性矛盾、突出的不文明现象引发的矛盾、突出的邻里纠纷矛盾。这些年来,通过“亭文化”带动了居民自治,去年在“亭文化”这张特色“名片”的基础上,又打造更贴近居民、更个性化的厅文化和群文化。
小区里有5座分散在各处的亭子,都起了好听的名字:梦贤亭、梦爱亭、梦悦亭、梦思亭和梦馨亭。当初之所以要打造“亭文化”,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苦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费卫新介绍,2006年首批农民户搬进小区后,因为活动室与开发商发生矛盾。2012年,天山星城居委会成立,费卫新担任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那时是小区矛盾最集中的时候,有些居民对这个“新官”也不太买账。费卫新发现,小区5座凉亭是“人气”最旺的地方,居民们爱扎堆聚在凉亭长廊里吐吐槽说说闲话。没有办公桌,费卫新干脆就到凉亭“现场办公”,亭子成为联系、拉近居民与居委干部的“纽带”。关系融洽了,居民们都愿意找居委会帮忙了,关系也慢慢破冰。
2014年,经过居委会反复协调,开发商出资改建活动室,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道路坑坑洼洼、凉亭渗水等也一揽子解决。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同年,居委会也有了办公地点。但“亭文化”却延续了下来,以亭为轴心,形成活动点,建立了自治联盟,也就是居民区治理“亭文化联盟”、“五亭工作法”。5座亭子分别以共治、共乐、共助、共学、共建为主题,开展各类社区活动,今天在梦贤亭一起为小区建设出谋划策,明天在梦悦亭摆开桌子包粽子比赛,如此接地气,让每位居民都有了归属感。
“亭文化”让居民感觉到“自己事情自己做主”,“亭文化”的延伸项目“门厅文化”就这样在居民提议下被采纳了。
天山星城居民区党组织通过亭文化、厅文化,实现了党建引领小区治理的进一步完善与细化。“最终要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还需走进千家万户,解决群众需求。那就是群文化,构筑群众服务新空间。”费卫新说,居民区党总支手执党建红线,落实两类群体:先锋群体和居民群体。截至目前,亭文化联盟的党员参与率达70%,群众参与率逐年增长,党建联建单位17个,自治团队28个,落实为民服务实事项目30个。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