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十多年前吧。四十多奔五的我,130斤左右。生活和大多数人一样吧。方向:安享晚年;目标:吃好睡好;速度:60码稳定;状态:正常有序;心态:岁月安好;健身:偶尔点缀;改变:什么?你在说啥?
有天晚上,和女儿一起逛商店,看中一件连衣裙,深蓝底上印着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红花,成熟又显活力,好看的。你要买这件?从试衣间出来还没走到镜子前,她从先前的狐疑,笑成了一团:你真是喜欢木心啊,他说,胖人穿花衣,把花也穿胖了,你做到了,哈哈哈。
好吧,既然穿啥都差不多了,那就只有去吃了。点单:巧克力熔浆蛋糕,苹果派,烤虾仁,咖啡……她居然划去大半,只剩下两杯咖啡,一份蔬菜沙拉。
深呼吸一口气,怎么回事?从小到大一直叫你“老师”,不就只是为了鼓励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你还像真的一样管起我来了?
还是开课了。你是怎么认知美的?光背背“春有百花冬有雪”没用,雪呢?装嫩是你们这个年龄求美的最大误区。退休后大把的时间准备干什么?就是一日三餐,东旅西游?写字看书,轻松自在?你要知道,没有目标,不用时间管理的事情,是抑郁和痴呆的病根好不好?还有,你可以吃你喜欢的八宝饭,三天两头一个太多了吧,改到中午12点前吃行不行?明天开始,和我一起坚持锻炼吧。学习呢?那个德国电影《朗读者》看了吧,你觉得影片除了声讨那些犯下反人类罪的家伙,每个人自身的反思重要不重要?我们,恶的平庸性,是不是也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
无语。等等,让我想一想,我的生活方式似乎还真有改善的可能,思想格局也确实可以再扩大一点。改变,就真的从这杯咖啡时间开始了:不间断被“洗脑”更新观念,到每天的运动,到食物的选择,到化妆穿衣,到观影看书……全面被教育和“监控”了。想起我妈以前常说,要得好,老做小,是不是有这个意思在里面?当然,教学相长地争论个面红耳赤也是经常的事。
不得不说,改变是这样一种体验过程:初则苦,上班忙路上堵,回来躺躺多舒服啊;继则难,坚持需要毅力;但久则香了,因为有收获啊。除了唐诗宋词,日常话题里,“史无前例”出现了以前少有兴趣的书和电影,像尤瓦尔的《未来简史》、美剧《西部世界》什么的,似懂非懂地关注起人造非有机体生命,和对人类未来的命运影响问题了。当然,现在的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也不再觉得那些气质优雅、健美时尚的,所谓“看了想立马老去”的奶奶级人物,就只存在海报里、影视里、外国人马斯克他妈吧。至少,我也可以不把花穿肥了。
潜意识里,我们都希望被爱,最好是那种孩提时期父母给予的无条件的爱,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舒适区,让我们充满自信,却也得以逃避直面自己的不足。相信没有人会天性喜欢批评,但好的批评会逼迫我们走出舒适区。所以,拥抱这种批评,接受那些“不中听”却正确的话,让它来驱动我们的好奇心和不满足,帮助我们拓宽眼界并不断进步,也是让我们获得了一个成为更好自己的机会。